「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之三」上海自贸区试验田:“特”的三次方晋级路

「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专题之三」上海自贸区试验田:“特”的三次方晋级路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心冉 浦东新区,“新”字由何而来?曾任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副主任、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文章《浦东开发:一盘大棋中的重要一步》中讲到过这样一个片段:记得当时有一天,镕基同志对我和同事们说了浦东新区命名的内涵:“新区新区,不叫特区,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区还特。”

在这个比特区还“特”的热土之上,再划分出一部分改革试验田来,会结出怎样的奇特果实?上海自贸区一路走来的升级创新提供了答案。

国际贸易竞争加剧 国内改革需要“助推器”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这句民谚想必现今很多人都觉得陌生,那是个外高桥还是一片芦苇荡,与外滩隔江相望的陆家嘴还是农田交错的年代。1990年,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战略落子上海,落子浦东。

黄奇帆在文章中回忆到,整个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深圳地区都在开发开放的前沿。上海作为老工业基地,是国有经济比较重的一个地方,整个80年代,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比较慢。邓小平老人家在1990年这个关键的时候,推动了上海的浦东开发。老人家说过,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面对世界的。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浦东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23年过去,自带特殊基因出生的浦东新区,再次受到“特殊”优待。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挂牌诞生,而这背后则是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竞争以及国内改革“换挡提速”的迫切需要。

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国际经贸新规则以及国内内需增长缓慢、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都使得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个样本式的“制度试验田”,担当“助推器”,助推改革往纵深迈进。

上海自贸区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报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设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不亚于当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特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曾这样发表评论道。彼时,有众多学者、分析人士将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比作1979年中国南海边的那个“圈”。

上海自贸区“特”在何处?

“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现今已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在自贸区刚刚成立之时,还是代表着先行先试的陌生词汇。那一年“自贸区”概念如此之火,在新闻热议的浸润之下,沪外的高中生尚对自贸区建设熟知一二。

自贸区方案聚焦在扩大投资领域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完善法制领域制度保障等五项任务。

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自贸区方案指出,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指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分析指出,这一模式是试图弱化政府权利、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

确保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亦有金融领域的改革。方案指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对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

一处举国关注的“花田”

民间谚语有云“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在上海自贸区这一“试验田”之内,种花结果的每一步都会引得举国的关注。何况,喜欢“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上海在前,争相申报自贸区的其他地区,也需要根据这一创新性“苗种”的培育开放过程闻风而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曾表述,自贸区这么大一个动作选择在长三角思维领头羊上海来做,这表明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决心。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之后,各地申报自贸区的新闻不断,福建厦门、重庆两江新区、广州南沙、天津滨海新区,自贸区不断浮出水面。

同时,培育的环境、施肥的剂量随着花田中花苞的长势变化也在进行动态的调整。

仅仅过了一年半的时间,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再次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区正式升级为“2.0版”。

除了扩区之外,方案中还增添了全新的改革任务,其中,政府职能转变成了重头戏。比如,按照清权、减权、制权的要求,推出“减权清单”。具体而言指,凡是没有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凡是市区两级依据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权力争取率先取消等。

另外,新区形成“网上政务大厅+单一窗口+集中审批”的管理服务新机制,强化主体责任,发挥社会第三方机构的作用,目标是打造“有限政府”和“有为政府”。

值得关注的还有,一个全新的法定机构——新区企业服务局在陆家嘴金融城试点亮相。

“服务意识”“便利化”是从事钢铁外贸五年时间的余哲对自贸区14项海关新规推行后的最大感受。“以前最担心的就是海关,报批、通关等等的时间成本以及害怕出现纰漏。”

而自海关监管制度改革推行以后,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无纸化通关、进口货物预检验等方式方法逐步开展。上海自贸区企业通关时间减少3-4天,集卡的通过时间由原来的6分钟减少到45秒,再缩短至5秒。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都曾感叹,提速效应出乎意料,一开始自己还以为是报错了。

将时针划拨到2017年,方案再次升级为3.0版本,迈向更高度的开放。3.0版自贸区首次提出了“改革系统集成”的概念,并要求上海自贸区对标最高国际标准,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以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同时,根据官方透露信息,上海自贸试验区以1/10的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3/4的生产总值;以上海市1/50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1/4的生产总值,并且上海自贸试验区的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特”的3.0版

2019年3月,上海自贸区再次提交成绩单。据透露,自贸改革3.0版方案明确的9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的96项已全部完成,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各项改革探索成效显著,总体达到预期目标。

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栽盆景”,2019年自贸区的又一落子再一次击碎了那些质疑声。

文章开头指明浦东新区被赋予的“特”,上海自贸区则是“特”之上的又一“特”,而临港新片区的划定则可以理解为“特”的3.0版本。

2019年8月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临港新片区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解读“特殊经济功能区”时指出,它应比其他自贸区更加开放与自由,在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上要有新突破。临港新片区的设立可以视为新一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再出发”。

魏建国指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核心是要实现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其关键是上海在制度方面做出彻底变革。未来临港有可能在税费减免、土地供给、人才吸引等方面出台更有力的措施,下一步上海极有可能在临港形成一个世界性的产业高度发达、投资贸易极度便利的巨大的现代化高端制造集聚区。

当浦东的发展步入快车道,让参与策划、编绘了10版浦东地图的沈入群老人也感叹浦东变化太快了,几个星期不出门,就会不认得路;让一套房比不上浦西一张床的陆家嘴农村跻身可以与世界级CBD对话的国际金融中心……临港新片区生机勃勃的发展可期,浦东新区的发展也依旧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