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客共享,水滴籌瘋狂地下推廣背後的貓膩


融客共享,水滴籌瘋狂地下推廣背後的貓膩

一段視頻最近上了熱搜,拍攝者為梨視頻拍客。


視頻的內容其實說穿了也很簡單,就是大病眾籌平臺在推廣過程中,存在一些疑點。


有些人發現,一段時間以來,水滴籌在全國40座以上城市招募大量正式和兼職收款顧問,他們常自稱“志願者”,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地推員們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


在被曝光後,水滴籌暫停了線下服務,進行調查。而就在前兩天,水滴籌 CEO 發佈了內部信,宣佈這周重新恢復線下地推服務。距離宣佈“暫停服務”,也就不到 10 天。


02


站在企業的角度,為啥水滴籌會如此著急地推行線下地推?這背後有什麼貓膩?


1.公益向右商業向左


近幾年來,中國吹起一股社會企業風潮。社會企業從事的是公益性事業,但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將商業策略大程度運用於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而非為外在的利益相關者謀取最大利益。簡單來說,就是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來的錢再拿去做好事。


但是在大病眾籌這個行業,魔幻就魔幻在,其業務模式如果老老實實做的話,就是不賺錢的。完全盡職盡責,就成了公益,企業不是做公益的。但不盡職盡責,又涉及欺騙愛心,哪哪都不是人。另外凡是商業公司,就需要融資,還是要遵循著市場行為,到最後哪哪都不是。


2.瘋狂掃樓背後,藏不住推廣的野心


水滴籌的創始人沈鵬是美團的員工,曾經負責全國範圍內的外賣業務,而線下地推歷來是美團的強項,水滴籌創業初期也將線下推廣作為獲客的重要手段,水滴籌有著大規模的線下推廣團隊。截至目前,水滴籌在線下有 300 多個片區經理,管理的 1.6 萬多個志願者來覆蓋了中國 400-500 個城市。


水滴籌說到底還是一家商業公司,終歸是要想辦法盈利的,它也確實為“賺錢”做了不少努力。先通過熟人之間的公益籌款“水滴籌”帶來大量的流量,然後用“水滴互助”做用戶教育做留存,再利用“水滴保險”和“水滴集市”裡的各類產品做轉化,各大板塊的業務層層遞進。


這樣看來,水滴籌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業體系。因為平臺的流量和強大的變現能力,水滴籌被資本看中,在今年 6 月剛剛完成了 10 億元的融資。


3. 大病眾籌市場競爭激烈


要知道市場上是不止有一家搞重病眾籌的公司的,大家其實是競爭關係。競爭什麼?實際就是競爭投資人和資本市場的注意力,從他們手裡能夠融到錢。那麼如何從投資人那裡拿到錢?於是就必須要有更好的數據。要有流量。


流量是一切商業模式的基礎。


商業競爭的本質是要拼命幹掉對手。如果你的企業僅僅是體面收取適當的管理費,成熟的慈善基金都是這麼做的。但是你的競爭對手反手就是TMD一分錢不收,全額給到病人,流量一下子就跑到競爭對手那裡去了。


最後人家融了好幾輪,還能上市,而你的企業還在這裡吆喝著,喝西北風。你說你嚴格審核病人的一切,投入大量成本。結果到後面,大量病人被刷掉,你業務規模根本跑不起來。這時候你競爭對手瘋狂放水,拼命招攬病人,不僅不攔著病人,還幫病人包裝資料編故事,瘋狂吸收流量和資金,數據好看。


所以水滴籌也看清楚了,病人數量,就是流量,就是金錢,就是核心競爭力。於是才著急的瘋狂地推。


03


結語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水滴籌通過瘋狂擴張,通過地下推廣獲取流量,並從中獲利,它的商業屬性決定了它不能是一個純粹的公益平臺。


有媒體爆料,水滴籌甚至會利用巨大的資金流做投融資躺賺,按照年利率 1.95% 來算,這一年至少 1 個多億。這還是存銀行,如果再做點什麼有銀行兜底的保本投資,利潤不止翻番。如果刨除道德枷鎖,單純從投入產出比來看,醫療眾籌是一個天然適合黑產存活的行業。


讓人唏噓的是,只要有錢賺,就真有人提頭來見。一個黑色產業鏈的揭開,消費的是整個社會的善意,這會打擊大家做慈善的信心,而最受傷害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啊。


END


關於融客共享

融客共享,目的就是聚集一群創業者,用大家的智慧經驗,讓大家少走彎路,用一個企業精英運營團隊,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你們企業逐漸成為時代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