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噸的黃河鐵牛,上岸後專家卻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放置

文物是歷史的物質遺存和精神遺存,它反映了歷代社會的人文生活,工藝製造以及制度政策等發麵的發展。我國疆域遼闊,發掘出文物的地方不在少數。山西就是一個文物大省,專家曾在這裡發現了許多古墓,出土的文物數量也不容小覷,但要說到標誌性的文物,開元鐵牛一定榜上有名。重達70噸的黃河鐵牛,上岸後專家卻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放置。那麼它們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70噸的黃河鐵牛,上岸後專家卻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放置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山西永濟打算修繕黃河水道,以此解決黃河連年犯水災的問題。於是工人們便先開始清理河底部堆積的泥沙淤泥,結果就在把泥沙都給挖起來之後,藏在其中的鐵牛逐漸現出了身影。工人們立即上報了有關部門,專家聽聞消息後迅速趕到當地。

70噸的黃河鐵牛,上岸後專家卻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放置

經過一番打撈後,專家從河道中發掘出了四座鐵牛,這些鐵牛高有兩米,長度也足足有三米,每一座鐵牛加上底座的重量就超過了70噸,像這樣巨大且沉重的物件頗為少見。後來專家翻閱資料後,找到了這些鐵牛的來歷,它們是唐朝開元時期所建造,當時的黃河經常發生洪澇決堤事件,故而為了解決水患,當時的皇帝就下令打造了8座鐵牛,把它們放入了黃河水中,用來牽拉吊橋,同時也可以測量水位,達到預警的效果。

70噸的黃河鐵牛,上岸後專家卻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放置

起初鐵牛們兢兢業業,當地的百姓也很感激它們,經常會有人去吊橋祭拜鐵牛。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鐵牛也就漸漸沉入河底,被泥沙所掩埋,不見蹤影。直到千年後再次被人們所發現,給重新打撈了起來。但是由於時間過久以及黃河改道的緣故,使得八座鐵牛也只剩下了四座。

70噸的黃河鐵牛,上岸後專家卻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放置

而當專家們把鐵牛打撈起來後,卻又遇上了一個大麻煩,那就是該如何保護這些鐵牛呢?放進倉庫的話,這些鐵牛過於笨重不好移動,而且還得預防它生鏽的問題,畢竟在空氣中非常容易氧化。最後專家們出於無奈選只好擇露天放置,而且這樣重的鐵牛也不會有人趁機去偷取,所以露天放置不會出現意外。但是採取什麼樣的保護措施,專家們還在商議中,但迄今為止也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70噸的黃河鐵牛,上岸後專家卻不知如何保護,只能露天放置

跨越了千年的時間才重新出現的鐵牛,標誌著千年前人們就和黃河開始了鬥智鬥勇,治理黃河水患問題一直都是歷代要緊的事情。不過現代技術發達後,黃河的治理也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