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螞蟻,通過“自爆”的方式殺死對手(保護族群)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東南亞熱帶雨林的樹頂上,生活著一類有著激烈防禦手段的螞蟻。它們會通過“自爆”的方式殺死對手,在與之同歸於盡的同時,也保護了自己的同伴。

爆炸螞蟻毒液體噴灑敵人身上這些螞蟻常被稱為“爆炸螞蟻”,其工蟻在遇到外界威脅時,會故意使自己的體壁爆裂,將有毒液體噴灑在對方身上。在以往的研究中,“爆炸螞蟻”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物種,學名為Colobopsis cylindrical,但科學家近期發現,至少存在15種這樣會自我犧牲的螞蟻,包括一個分佈於婆羅洲的新物種。不知道子彈蟻會不會自爆?

爆炸螞蟻,通過“自爆”的方式殺死對手(保護族群)

化學武器在動物界中並不罕見。很多動物會將有毒物質儲存在體內,用於制服獵物或嚇退敵手。蛇類、蜘蛛、昆蟲、魚類、頭足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等類群的成員,甚至少數哺乳動物,都能通過叮、咬、刺等方式將毒素送入其他動物體內。而另一些動物,比如臭鼬、噴射毒液的蠍子,以及放屁蟲等,則是選擇噴灑化學物質的方式。實際上,放屁蟲甚至能在被捕食者吞下之後還能釋放出加熱的有毒噴霧,對捕食者的消化系統造成殺傷(有時還能驚險逃脫)。

然而,通過“自爆”方式進行防禦則很不尋常。這一過程被稱為“autothysis”,由兩個分別表示“自我”和“犧牲”的希臘語詞彙組成。據科學家的報道,目前只在螞蟻和白蟻中發現過這種現象。

爆炸螞蟻,通過“自爆”的方式殺死對手(保護族群)

科學家知道爆炸蟻已經100多年了在婆羅洲發現的新螞蟻物種學名為Colobopsis explodens ,其工蟻自爆時能產生亮黃色的有毒黏液。它們能形成由數千只螞蟻組成的蟻群,生活在熱帶雨林中枝葉茂密的冠層。研究報告稱,它們所處的樹木高度可達60米,冠層覆蓋範圍能達到2500平方米。

科學家知道爆炸蟻已經100多年了,不過這種螞蟻極其罕見,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專門研究螞蟻的行為生態學者的Tomer Czaczkes說道。雖然通過自殺來保護整個群落看起來有些極端,但從宏觀的角度看似乎比較合乎情理,世界上最大的螞蟻,主要生活在澳洲,這種螞蟻大小已經達到了3.7釐米,看起來實在也是是非常恐怖了,不知道他是不是爆炸螞蟻的對手?

研究人員決定將Colobopsis explodens 作為模式物種,即可以用它們來揭示某個更大的動物類群——在這裡指的便是自爆螞蟻——的特徵。研究人員還指出,Colobopsis explodens 在危險(包括闖入的人類科學家)出現時“特別傾向於自我犧牲”。

爆炸螞蟻,通過“自爆”的方式殺死對手(保護族群)

為了實現自爆,這些紅褐色的小工蟻(都是不育的雌性)需要先收縮腹部,直到體內累積足夠的壓力撕裂體壁,噴灑出一種由顎部腺體分泌出來的黃色黏液。研究報告稱,這種黏液“有一種類似香料的獨特氣味”。

爆炸螞蟻為什麼會爆炸?當爆炸螞蟻遇到編織蟻、蜘蛛等天敵時,它們首先會進行一番戰鬥,不過,一旦察覺到戰鬥情況不利或敵人過於強大,它們就會殘暴地使勁收縮腹部肌肉,使自己的體壁與腺體崩裂,瞬間爆炸。爆炸之後,藏於腺體內的黏液將向四面八方噴射,這些黏液看起來像人工生產的膠水,具有腐蝕、粘接的作用。出其不意的爆炸,通常讓敵人根本來不及反應,轉瞬間就被噴出的黏液纏繞,動彈不得,往往非死即傷。爆炸後的螞蟻即刻死亡,卻對捕食者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


爆炸螞蟻,通過“自爆”的方式殺死對手(保護族群)


不僅如此,這些黏液中的化學物質還會揮發到空氣中,在蟻巢中的同類,立即利用觸角探測到這些物質,並提前做出防範危險的準備,這種化學信息的傳遞,成為了爆炸螞蟻進化的一個關鍵優勢。此外,爆炸螞蟻的觸角不僅能探知危險,還能感知環境變化、吸引配偶、尋找食物,這樣的優勢,對爆炸螞蟻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科學家在巴西雨林發現新的殭屍真菌,能夠感染螞蟻,佔據它們的大腦並進行“精神控制”,使其變成殭屍螞蟻

在持續惡化的激烈戰鬥中,工蟻的腹部肌肉可劇烈地收縮,把體壁崩裂,將具有腐蝕性和化學刺激性的膠狀分泌物噴濺到四周,對敵方造成傷害,通過犧牲自身的方式扭轉戰局。

子彈蟻會分泌一種毒素,於是昆蟲,甚至小型的蛙類都是它們捕食的對象。由於進食習慣等原因,這種生活在拉美森林中的螞蟻總是單獨覓食。它的叮咬對人來說雖不致命,卻能造成巨大的痛苦。據說,這種疼痛比被子彈擊中還難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