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誕生全球最大一次性口罩生產商

<table> 一個多月誕生全球最大一次性口罩生產商

依託深圳強大的製造能力,疫情期間深圳一些公司快速轉產為防護物資生產企業。圖為三諾公司轉產生產口罩的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轉。

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table><table> 一個多月誕生全球最大一次性口罩生產商

穩健醫療集團董事長李建全,背後是公司向海外捐贈的防疫物資。

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table>

位於深圳的邁瑞醫療工廠,生產人員24小時兩班制輪流上崗,生產線滾動運轉。

邁瑞醫療常務副總裁吳昊說,自3月初開始,疫情蔓延全球多國,邁瑞醫療收到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抗疫設備需求,目前發往海外的醫療設備約4萬臺。“不久前,意大利緊急採購近萬臺監護儀、呼吸機,邁瑞中標後15天,首批5000餘臺設備就在深圳工廠製造完畢,交付並在當地醫院裝機;在英國,邁瑞交付8000多臺監護設備,覆蓋英國主要抗疫醫院。”

4萬臺醫療設備海外訂單,是深圳製造支持全球抗疫的縮影。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至北京4月15日22時,全球新冠確診人數已超200萬,死亡12.8萬人。

面對全球疫情,深圳利用自身科技優勢和此前國內抗疫經驗,積極投身全球抗疫中。據不完全統計,深圳企業已接受全球上億隻口罩訂單,向34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捐贈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3.7萬人份,與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洽談實驗室共建,深圳製造無人機成為全球多國社交隔離“利器”,實現“中國製造、中國方案,全球共享”。

“捐贈的物資質量高、數量夠、精確度高,這體現了中國製造的優勢。在抗疫面前,中國製造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主席王石表示。

●南方日報記者 李榮華 張秀娟 徐烜和

急擴產能

深企轉產成全球最大一次性口罩生產商

4月14日,一張股神巴菲特戴著藍色口罩、雙手舉大拇指的照片紅遍網絡。在巴菲特的胸前和照片下面的紙上,寫著這樣的一句話:“我的目標是長命百歲,目前為止進展還不錯,而現在,比亞迪口罩更是助我一臂之力。”

如果回到春節前,所有熟悉深圳產業的人很難把比亞迪和口罩關聯起來。疫情暴發後,比亞迪、三諾等一批企業迅速轉產,不僅滿足國內的口罩緊缺需求,還將口罩出口到國外,參與全球抗疫。

1月31日開始,比亞迪轉產口罩和手洗液,並於2月8日對外正式宣佈。3000多名工程師加班加點,在7天時間內,從400多張口罩機圖紙實現第1臺設備落地,經過產線調試,到2月17日口罩正式量產。據統計,一條口罩機的130多個零部件中,有90%為比亞迪自主研發製造。

比亞迪在深圳政府“綠色通道”支持下,迅速獲得監管部門頒發的第二類醫療器械生產經營應急備案憑證,具備了生產和銷售一次性醫用口罩的資質。在轉產1個多月後,比亞迪成為世界最大的普通一次性口罩製造商,通過其自主研製的130臺口罩機,實現一次性口罩日產能500萬片,且可增產至1000萬片;自產N95口罩日產量也已達15萬片。

3月15日上午,比亞迪與深圳簽署一份“1500萬隻口罩投放市場服務市民合作協議”,此後到月底,比亞迪向深圳市場6家定點超市和藥店持續投放平價口罩,這為緩解深圳口罩市場需求和打擊爆炒起到重要作用。

4月以來,位於深圳的穩健醫療向全球輸出口罩。穩健醫療董事長李建全說,因為已持有美國FDA和歐盟註冊資質,穩健已向美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捐贈、銷售共計2000多萬隻口罩。“預計到4月底,將出口8000萬—1億隻口罩,出口100多萬件防護服。”

技術出海

“中國科技方案全球共享”

自從1月20日收到第一個呼吸機緊急訂購電話後,安保科技創始人王雙衛就開始加班,一直持續至今。

國內外疫情暴發後,呼吸機作為重症患者和危重患者關鍵設備之一,成為全球的搶手貨,一些廠商在擴產時把後方行政、研發人員也派上一線。

4月13日,邁瑞醫療常務副總裁吳昊表示,自3月初開始,邁瑞醫療收到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抗疫設備需求;從1月底至今,邁瑞醫療已經發貨十幾萬臺設備,其中發往海外的約有4萬臺。

除了提供抗疫設備,邁瑞醫療還舉行了數十場線上交流研討會,讓中國醫生把經驗分享給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萬醫護人員,實現“中國方案,全球共享”。

大量海外訂單交付能力背後,源自邁瑞持續專注於醫療創新,堅持自主研發。吳昊說,邁瑞每年將約10%的營收投入研發,在全球有八大研發中心,申請近4000項專利,其中約20%為歐美髮明專利。

大年初二緊急復工後,邁瑞醫療通過擴招、抽調等方式,200名用服工程師與近千研發工程師支援一線,並緊急擴招1000名生產人員,兩班制24小時不停工生產,監護儀、呼吸機產能提高了三四倍產能。

同樣參與全球防疫的還有大疆創新。

疫情期,大疆創新推出“一根棉花棒的應用”,大幅提高了無人機進行人體測溫的精度,減少測溫誤差到±0.5℃。這對於臨時設置的檢查點和社區體溫調查來說,大大提高了效率。

3月下旬,新冠疫情逐步襲捲全球。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美國、哥倫比亞、馬來西亞和阿聯酋等國,大疆無人機被用來進行消殺防疫和社交隔離督查,遏制疫情在人群中的蔓延。

在法國尼斯,市政府關閉了公園、花園和市場,警方也部署了大疆無人機來執行隔離措施。無人機穿梭在市中心、海邊和街道巡邏喊話,循環播放預防新冠病毒的措施、標準。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提醒行人居家隔離,如無特殊情況儘量減少外出。

快速響應

深圳“火眼”成國際抗疫名片

大年初二,65歲的華大集團董事長汪建就前往已封城的武漢,推動成立“火眼”實驗室,參與湖北疫區核酸檢測,並聯合5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發起抗疫滅毒倡議。

截至4月2日,華大在全國完成54萬人份檢測,全國日通量可達6萬人份,共計向全國捐贈134650人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面對國外疫情,猛獁公益基金會(華大基因、萬科和松禾資本成立)聯合華大基因,陸續向日本、秘魯等34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捐贈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37950人份,另有24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共1.7萬人份正在落實;與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洽談“火眼”實驗室建設,其中,阿聯酋、文萊、塞爾維亞已啟動,建成後提升當地病毒核酸檢測能力。

目前,華大基因新冠核酸檢測產品已獲得歐盟自由銷售證書、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和日本PMDA資質銷售證書,海外抗疫將持續推進。

2月22日,《深圳市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關藥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名單》顯示,89家企業中,光試劑盒企業高達52家,其中包含華大基因、邁瑞醫療,以及有望近期登陸科創板的深圳市亞輝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位於龍崗的亞輝龍生產車間,正在趕製檢測儀和檢測試劑。公司月產發光檢測儀400臺、檢測試劑2000萬人份。亞輝龍方面介紹,已接到全球40餘個國家的生產訂單。3月底,該公司首臺新冠病毒化學發光法檢測儀在法國啟用。

4月3日,亞輝龍成為全球首家獲得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CE證書、首家獲得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FDA緊急使用申請(PEUA)受理號的企業。

專業雜誌《中華檢驗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發文介紹,亞輝龍完成了高通量新冠病毒2019-nCoV抗原、IgM抗體、IgG抗體檢測的系列診斷產品的自主開發。抗體檢測是檢測病毒刺激機體所產生的免疫球蛋白,與抗原檢測結合可較大提高診斷準確率。

南方日報專訪穩健醫療董事長李建全

1個月供應過億口罩,穩健醫療是如何做到的

1月27日,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穩健醫療”)董事長李建全的一條微博一下子火起來。

這條名為《這些天,穩健醫療做了什麼》的微博介紹,近1個月內,穩健醫療已向全社會發貨1.089億隻口罩。

彼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湖北醫院防護物資緊缺,但是相關工廠因為春節放假停產,而穩健醫療早在1月10日就開始勸員工加班搶產口罩,後在1月20日又增加工廠生產防疫物資。

穩健醫療搶產的防疫物資,在疫情暴發早期武漢一線醫護人員的疫情阻擊戰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製造“給醫生戴的口罩”,穩健醫療被網友評論為“國貨之光”。

穩健醫療是國內最早建立從棉花采購到紡紗、織布的醫用紗布全產業鏈企業,並實現滅菌後紗布成品直接對外出口的企業之一。

穩健醫療為何可以及早預判疫情?李建全最看重的產品理念是什麼?對於全球抗疫,他又有何看法和計劃?日前,南方日報在穩健醫療深圳總部對李建全進行了獨家專訪。

為何能提前準備防疫物資?預測春季需求會增大1月起加班加點生產

南方日報:在疫情早期,穩健醫療持續向抗疫一線輸出大量口罩。有網友說穩健醫療有預知能力,穩健醫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疫情的?

李建全:去年12月底到元月初,我發現我們交貨有些異常。口罩庫存本來充足,但出貨怎麼一下子多出了那麼多?

我們一般每年年底就要準備春季的口罩交貨,因為春季往往感冒發病率比較高,口罩銷量是最大的。春季也有很多其他突發事情,比如禽流感等,所以我們會密切關注形勢做好預判。

我對SARS記憶深刻。當年SARS暴發,防護服、口罩需求很大,導致當時穩健醫療的供應嚴重不足。SARS之後,很多口罩廠關了,但我們一直堅持到現在,是國內醫院院用口罩供應商。

這次,我們預感到可能口罩需求會增大,但無法預測具體疾病,只會提前做充足的生產準備。

這是我們多年的經驗,其實我們也有預判錯誤的時候。有兩年,穩健醫療準備的口罩太多,花一年消化庫存,那也蠻痛苦的。

南方日報:你們是如何提前決策和準備的?

李建全:當時湖北黃岡口罩廠有410多名工人,從1月10日開始加班加點趕製口罩。

我1月22日從歐洲回來,發現情況更嚴峻了。我們員工感覺到武漢醫院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也發現確實有人感染。所以,我就決定讓生產酒精片、防護服和口罩的三個廠加緊生產。員工們當時都傻了,說這時候不休息肯定有難度,但是我告訴大家,應該有高度,目前情況下,我們醫療企業應該率先做一些充分準備。

疫情重點區工廠如何能擴產?聯合多家工廠,政府提供幫助

南方日報:SARS期間,您經歷過哪些比較難忘的事情?

李建全:SARS的事,現在記得還很清楚,我眼睜睜地看著普通市民沒有口罩,看著醫生病倒,很心痛當初我們沒有意識到會有那麼嚴重的後果。那時候,市民排隊拿著現金來買我們的口罩,但是我們不直接對外賣。那兩個月裡,我們加班加點擴產,光給深圳和香港就提供了3000萬隻口罩。深圳價格是一隻6毛錢,外面漲到了三塊錢。當時我們少賺了幾千萬元,很多人說穩健醫療有點傻。

那時候我們公司規模還不大,有錢賺當然好,但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從小就窮慣了,我覺得賺這個錢,良心過不去。

現在疫情期,我們也沒有賺很多錢。我始終覺得不要賺快錢,賺不義之財的人,心態會變的,他們會因為賺快錢容易,今後就只能賺快錢,通過艱苦努力創新的錢就賺不了。

穩健醫療從2003年以後一路高速增長,我覺得我們團隊完全進入一個良性狀態。

南方日報:這次穩健醫療主要工廠在疫區,卻成為國內防護物資生產的生力軍,你們為防疫貢獻了多少物資?

李建全: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到1月底,穩健醫療除了加班生產,還從1月21日起公開承諾不加價,歡迎消費者監督舉報。

從12月20日到1月26日,穩健醫療為全社會提供了1.089億隻口罩(其中包括N95口罩、外科口罩和護理口罩)、11.47萬件防護服。當時工信部給穩健醫療的防護服庫存份額是2萬件,但我們供應了11.47萬件。

到了2月,我們公司立即擴大產能。

那時候真得很難,人流、物流都受到限制。湖北省政府防疫指揮部給穩健醫療開了一些綠條,讓更多工人及時回廠復產。從2月份到現在,我們防護服產能大大擴張,到4月4日,我們為國內交付了近3億隻口罩、300多萬件防護服。

防護服生產工藝比較長,難度比較大。在政府支持下,仙桃有8家工廠給我們提供防護服半成品,我們的崇陽工廠再滅菌消毒加工為成品,這樣整合供應鏈後產能提升明顯,最高峰穩健醫療一天能生產7萬件防護服,這不是我們一家企業的功勞,光靠穩健醫療也就只能生產一兩萬件。

所以,您在新聞裡看到很多綠條子防護服,那是穩健醫療的,包括在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以及全國很多大醫院都有。

全球防疫中國企業要注意什麼?防疫產品出口一定要保證質量

南方日報:你是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國外疫情防護的?

李建全:3月初,很多國外老客戶打電話、發郵件要口罩,但那時我們覺得國內市場還比較緊,基本上沒有接國外訂單。而且國家當時也沒有明確規定,我們也不能接。

到了3月中旬,我以中國醫用輔料協會會長身份向領導建議,首先是放開一定防疫物資的出口量,體現國際主義精神;其次必須管控質量,保證中國製造品牌。

對於產品質量,我有切身經歷。1989年開始,很多大小工廠出口乳膠手套到美國,結果因為產品質量不行,被美國停止進口,大批乳膠手套工廠倒閉。這個是讓我刻骨銘心。

中國產品走出去,尤其要注意質量,不能砸了中國製造的牌子。這個牌子是40多年來幾代人含辛茹苦打造的,從當初質量不合格,到慢慢做合格,再到世界一流,這些我都有經歷。如果賺快錢把中國製造的牌子砸了,是很危險的。

防護產品尤其注意質量。“疫情就是戰場,口罩就是武器”。當一個武器不符合質量要求時,那戰士上戰場就會送命。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要先解決“有”和“沒有”的問題。這個話不錯,但是,“有”,如果質量不行,比“沒有”更壞。“沒有”,你會控制一下,你不去接觸;“有”,你可能就直接接觸,那你就容易被感染。你說究竟是哪個重要呢?

我不敢說“有”或“沒有”是錯誤的,但那個時候確實“有”比“沒有”好。但是,中國出海產品保證質量不僅是信用問題,更有一種國家意義。如果我們產品質量有問題,你想那些國外市場怎麼看?

國家部委在3月31日就發文,出口防疫產品必須要先通過國內監管部門註冊。我們在醫療防護行業走了這麼多年,真的要非常小心。

南方日報:截至目前,穩健醫療給海外市場供應了多少防疫物資?

李建全:到目前為止,量還不是特別大,口罩出貨約1000多萬隻,防護服23萬件。

對國外出口,我們更謹慎。除了產品質量,我也擔心產生不必要的法律訴訟。我們也在忙著辦理歐美防疫物資出口手續。

目前,穩健醫療只做國外政府採購以及一些大型國際化公司的採購,小公司、個人的單不敢接。因為穩健醫療品牌已有30多年,在國內外為消費者所信任,這是我們花費心血打造出來的。手續辦好後,4月份我們初步計劃出口8000萬—9000萬隻口罩、80萬件防護服。

只有全球防疫勝利才有一個國家防疫的勝利。穩健醫療作為一個國際化品牌,一定要對全球防疫有所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