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時代可以“宅”出新商業模式


“宅”時代可以“宅”出新商業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宅”成為城市生活的標準範式。在“宅”的時間裡,能不出門就不出們,消費是少得不能再少。城市裡有些全封閉小區,甚至安排專人負責各戶居民日常消費品的採買。為數不多的到市場和超市購買物品,也是非常小心翼翼。為什麼?人們擔心錢,就是現金不衛生,別人多手使用過的現金不乾淨,容易“中招”,受到病毒傳染。

非典時期,為防止現金傳染病毒,曾發生多起用微波爐對人民幣消毒,或者在錢幣上面噴灑各種消毒液的事例。今年的新冠病毒,人們有對現金是不是傳播病毒的擔心更甚了。實際上,電梯間按鈕、門把手等都能傳播,每天可能過多少手的現金,傳播病毒的可能性更大。2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佈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在回答記者提問使用現金是否可能傳播病毒時表示:“疫情發生以後,公眾使用現金的安全衛生問題我們高度重視,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加強這方面工作”。銀行回籠資金,也要“隔離”7到14天!媒體報道,央行廣州分行,對疫情期間對醫院、農貿市場和公交回收現鈔進行全額清分、消毒,直接銷燬,不再投放市場。

最好的辦法是在購買行為時不使用現金。這就又提起了“無現金消費”的問題。無現金支付有這樣幾個好處:一是便捷,手機在手,萬事不愁;二是高效,不用排隊、不用點鈔,方便顧客,方便店家;三是安全,被偷錢、被搶錢、用假幣的問題就不存在了;四是普惠,信用卡是為富人設計的,移動支付、二維碼是為大眾設計的;五是信用等。

其實,很關鍵的一點是衛生。使用現金,包括紙幣和硬幣,有一個很重要的弊處,就是錢幣使用衛生。錢幣經人手交換,眾多人使用,在市面上廣為流通,特別是紙幣總是髒兮兮的,一張紙幣上有無數的細菌。經常接觸紙幣,極易傳播細菌和疾病。特別是在病毒疫情肆虐的時候,人們更是對現鈔產生恐懼。使用現金交易之後洗手,成為專家們推薦的一個重要的文明習慣。無現金交易避免了細菌和病毒的傳播。而且從便捷和效率角度講,掃碼消費,減少排隊時間,加快結算速度,可以減少在公共場合停留的時間。

在最近“宅”的20多天時間裡,我對無現金消費有了更深的體驗。現在的中國移動支付無處不在——在機場書店買書;在深圳的街頭買瓶礦泉水,買公園的門票;在瀋陽的地鐵站外買一根烤地瓜;在醫院買一支雪糕;在北京的街頭小攤買煎餅果子;在快餐店買筋餅豆腐腦;在冬天的農村大集上買黃瓜西紅柿……都可以使用手機支付。如今,“掃一掃”之於中國百姓,已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生活模式,移動支付以極高的滲透率席捲中國,快速進入中國百姓的生活,成為國人支付商品和服務的主要手段,改變了千百年來人們的制度方式和消費習俗。在中國,只要不是特別偏遠地區,只要不是特殊規定必須現金的消費,日常的老百姓生活消費,完全可以無現金支付。中國已經進入無現金支付時代。無現金支付方式來到中國日常生活之快,超乎國人想象,也超乎境外人士的想象。中國的移動支付驚豔了世界,中國的移動支付領先於世界。現在手機當錢包的現象令外國人驚訝。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宅”,出於接觸的恐懼,可能探索出不接觸模式下的商機。17年前的非典危機,造就了馬雲、劉強東,形成了淘寶、天貓和京東商業模式。今年的新冠疫情危機,也會成就某些新的技術、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產業。很可能,在我們“宅”的時候,在國人全民都在“宅”的時候,在眾人都在哀嘆自己的項目難以為繼,自己的企業活不下去的時候,一些商業先行者們已經在設計和佈局了。待到疫情過後,若干個新的馬雲、劉強東、雷軍就會走上中國商業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