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理髮真的會對舅舅不利嗎?

本想著最近幾天去理髮店換個髮型,可身邊人說正月裡不能理髮,怕對舅舅不好。這其實都是老封建。

居住在東北的滿族人正月也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年年剃龍頭,長大成人定會龍騰虎躍、金榜題名有出息,他們“媽媽例兒”(也寫作“媽媽論兒”,即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也認為“正月裡剃頭妨害舅舅”。可見這是人類古俗的孑遺,也可能是源於民族矛盾。

正月理髮真的會對舅舅不利嗎?

傳說一: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民間有一位剃頭匠。剃頭匠家境貧寒,但特別孝順。這一年春節,剃頭匠準備去舅舅家中拜年,但是,自己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也沒有攢下幾個錢,連給舅舅買份像樣的禮品都辦不到!剃頭匠思前想後,目光突然落到自己的剃頭挑子上,對呀,何不趁著新年,給舅舅剃頭、修面,讓他老人家清清爽爽過個節?於是,年年正月,剃頭匠前去為舅舅剃頭、修面。轉眼間十餘年過去了。這年冬天,剃頭匠的舅舅不幸溘然長逝……過完年,剃頭匠不由自主又擔起剃頭挑子,照例準備去為舅舅剃頭,可猛然間,他方才想起舅舅早已不在人世,不由得號啕大哭……鄰里坊間便依據此事,說剃頭匠是“正月不剃頭——思舅舅”。久而久之,民間俗語中又變“思”為“死”,成了禁忌。

正月理髮真的會對舅舅不利嗎?

傳說二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一片烽火狼煙。因為自己的父親——秦國王子子楚被趙國拘為人質,嬴政自小便在趙國長大。這年正月,嬴政的舅舅來姐姐趙姬家中拜年,正趕上小嬴政在屋內剃頭。這嬴政的舅舅雖然輩分大,但年紀卻與嬴政相仿,趁剃頭匠為嬴政洗頭的間隙,這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便拿起桌上的剃頭刀把玩,那剃頭刀何等鋒利,嬴政的舅舅一不小心,竟把手指割了一個長長的口子……嬴政的舅一命嗚呼了!一年正月,宮中的太監準備給秦始皇的兒子理髮,不知怎麼的,秦始皇猛然想起自己離奇死亡的舅舅,連連擺手阻止道:“不能剃,不能剃,正月剃頭死舅!”秦始皇貴為一國之君,金口玉言,這件事很快便在民間傳開,從那之後,百姓過年的春節民俗中便又多了一項禁忌。

傳說三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髮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蓆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髮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髮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髮,甚至高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

傳說四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為髻。那時候,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為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漢人誓死抗爭,死了很多人,但最後還是被強迫剃髮,都留“金錢鼠尾”了。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為“死舅”。為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正月理髮真的會對舅舅不利嗎?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瞭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