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諸德之本,百善之先,是人類最基礎、最關鍵的品行,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念父母恩要體會父母對我們的好,也要懂得回饋,同時也要懂得感激他人和為他人著想,這份能夠感激他人,為他人著想的人,必須從感念父母的恩德開始。

孔子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和妻順,家庭和睦。孝可以使家親密和諧,孝可以使家溫馨幸福。光大孝德,弘揚孝文化,也是社會安定、社會和諧的一個基礎。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動報親恩篇》則說得更為明確:“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叫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它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不要讓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道。有人認為,為父母買大房子、請保姆,讓父母衣食無憂就是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孔子告訴我們,孝道是物質上的奉養和精神上的敬養兩方面的統一體,奉養是盡考的基礎,而做到敬養才是大孝。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關於奉養和敬養的區別,孟子講了這樣一件事:曾子侍奉父親曾皙吃飯,每餐都有酒肉,飯後曾子一定要請示剩下的給誰。曾子的兒子就不用了,他待奉曾子吃飯,雖然也一樣有酒有肉,但飯後不問吃剩下的給誰。一句話無足輕重,但體現的意義大不相同,曾子的請示包含的是對父親的敬重,一切聽從父親吩咐。而對於曾子的兒子來說,父親的意願已經無所謂了,所以根本不問。這就是奉養和敬養的區別。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般來說,為撫育子女而耗盡了大半生心血的老人們在子女面前,根本不指望在物質上得到多少回報。他們對於子女行孝的期望,無外乎是一個“敬”字:他們希望看到兒女們的笑臉,希望兒女尊重自己的意見,希望享受一點子女陪伴左右的天倫之樂。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調查顯示,100位老人見到後輩兒孫時,有93人表情愉悅,面帶微笑;有4人顯得很平靜;有3人面帶期待與希冀。而100位兒孫遇見長靠時,有46人板著面孔,顯得冷淡,臉色難看;有41人面無表情,無動於衷;只有13人笑臉相迎,問寒問暖,情意融融。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項調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對父母長輩失敬的現象已經很普遍了。奉養老人是子女的義務與責任,一旦出現差池,便會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甚至是法律的干預。而對父母失敬,外人則很難知曉,即便知曉,也不便干預。而大多數老人在家受了兒女的氣往往會選擇忍氣吞聲。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是一種對父母由衷的敬意。要知道,子女在不經意間流露的一絲不耐煩的神色或語氣都有可能給父母帶來深深的傷害。所以,作為子女在讓父母過上充裕的物質生活之後,還要更多地注重精神奉養,做到尊敬父母,讓父母生活得開心、順心,頤養天年。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人故事,符霞(化名)年近五十,照顧83歲的老母親常年如一日,不離不棄;老人有五個子女,對老人敬養有佳;從他們身上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的文化,深深的感動著我的心靈。每每看到老人愉快開心一笑的瞬間,使我感到這其中,包含著子女們多少的淚水和體貼入微的呵護。正是有了兒女們的精心照料 ,老人一次又一次從病危中站立起來,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就連主治大夫都感到震驚。在這裡我感動得含淚對老人說,兒女在你身邊,沒有過不去的坎,願你多多保重,你的健康是兒女們的最大心願!在這裡也祝福天下的老人家,在兒女們無微不至的照料下,無憂無慮的度過晚年幸福生活。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