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诸德之本,百善之先,是人类最基础、最关键的品行,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念父母恩要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好,也要懂得回馈,同时也要懂得感激他人和为他人着想,这份能够感激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人,必须从感念父母的恩德开始。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和妻顺,家庭和睦。孝可以使家亲密和谐,孝可以使家温馨幸福。光大孝德,弘扬孝文化,也是社会安定、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动报亲恩篇》则说得更为明确:“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叫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它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道。有人认为,为父母买大房子、请保姆,让父母衣食无忧就是孝顺父母,其实不然,孔子告诉我们,孝道是物质上的奉养和精神上的敬养两方面的统一体,奉养是尽考的基础,而做到敬养才是大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于奉养和敬养的区别,孟子讲了这样一件事:曾子侍奉父亲曾皙吃饭,每餐都有酒肉,饭后曾子一定要请示剩下的给谁。曾子的儿子就不用了,他待奉曾子吃饭,虽然也一样有酒有肉,但饭后不问吃剩下的给谁。一句话无足轻重,但体现的意义大不相同,曾子的请示包含的是对父亲的敬重,一切听从父亲吩咐。而对于曾子的儿子来说,父亲的意愿已经无所谓了,所以根本不问。这就是奉养和敬养的区别。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般来说,为抚育子女而耗尽了大半生心血的老人们在子女面前,根本不指望在物质上得到多少回报。他们对于子女行孝的期望,无外乎是一个“敬”字:他们希望看到儿女们的笑脸,希望儿女尊重自己的意见,希望享受一点子女陪伴左右的天伦之乐。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3人表情愉悅,面带微笑;有4人显得很平静;有3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靠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项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父母长辈失敬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奉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一旦出现差池,便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干预。而对父母失敬,外人则很难知晓,即便知晓,也不便干预。而大多数老人在家受了儿女的气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对父母由衷的敬意。要知道,子女在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丝不耐烦的神色或语气都有可能给父母带来深深的伤害。所以,作为子女在让父母过上充裕的物质生活之后,还要更多地注重精神奉养,做到尊敬父母,让父母生活得开心、顺心,颐养天年。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故事,符霞(化名)年近五十,照顾83岁的老母亲常年如一日,不离不弃;老人有五个子女,对老人敬养有佳;从他们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的文化,深深的感动着我的心灵。每每看到老人愉快开心一笑的瞬间,使我感到这其中,包含着子女们多少的泪水和体贴入微的呵护。正是有了儿女们的精心照料 ,老人一次又一次从病危中站立起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就连主治大夫都感到震惊。在这里我感动得含泪对老人说,儿女在你身边,没有过不去的坎,愿你多多保重,你的健康是儿女们的最大心愿!在这里也祝福天下的老人家,在儿女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无忧无虑的度过晚年幸福生活。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