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別名豬耳風,羊耳風,山白芷、白牛膽,白麵貓子骨、蠟毛香、壯牛浪、白麵風、八面風等。菊科旋覆花屬,亞灌木。根狀莖粗壯,多分枝。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莖直立,高70-200釐米,粗壯,全部被汙白色或淺褐色絹狀或棉狀密茸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分枝,全部有多少密生的葉;下部葉在花期脫落後留有被白色或汙白色棉毛的腋芽。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葉多少開展,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中部葉長10-16釐米,有長約0.5釐米的柄,上部葉漸小近無柄;全部葉基部圓形或近楔形,頂端鈍或急尖,邊緣有小尖頭狀細齒或淺齒,上面被基部疣狀的密糙毛,沿中脈被較密的毛,下面被白色或汙白色絹狀厚茸毛;中脈和10-12對側脈在下面高起,網脈明顯。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頭狀花序倒卵圓形,寬5-8毫米,多數密集於莖和枝端成聚傘圓錐花序;被絹狀密茸毛。有線形的苞葉。總苞近鐘形,長5-7毫米;總苞片約5層,線狀披針形,外層較內層短3-4倍,頂端稍尖,外面被汙白色或帶褐色絹狀茸毛。小花長4-5.5毫米;邊緣的小花舌片短小,有3-4裂片,或無舌片而有4個退化雄蕊;中央的小花管狀,上部有三角卵圓形裂片;冠毛汙白色,約與管狀花花冠同長,具20餘個糙毛。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瘦果長圓柱形,長約1.8毫米,被白色長絹毛。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為菊科旋覆花屬植物羊耳菊,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採割全草,春、秋挖根,洗淨鮮用或曬乾。具有祛風散寒,行氣利水,化痰止咳,消腫止痛之功效。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藥形態全草:長90-150cm,莖圓柱形,少分枝,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有細縱紋及凸起的橢圓形皮孔,葉痕明顯,半月形,皮層易剝離。質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葉片易脫落,常捲曲,展開後呈狹矩圓形或近倒卵形,邊緣有小鋸齒,先端漸尖或鈍形,基部渾圓或廣楔形,上表面黃綠色,具黃色粗毛,下表面黃白色,被白色絹毛。偶帶有頂生或腋生的頭狀花序組成的傘房花叢。花小,為舌狀花和管狀花。瘦果具稜,有冠毛。氣香,味辛、微苦。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別名山白芷、白牛膽,生於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

羊耳菊藥形態根:根頭部殘留短小地上莖。根呈圓柱形,有分枝,長2-5cm,直徑0.3-1.5c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有稀疏鬚根或鬚根脫落殘痕。根皮薄,颳去表皮則呈灰褐色而有油性。質堅硬,切斷面木質部灰黃色,有黃色油點散在,根頭部中央有髓,呈海綿狀。有特殊香氣,用手刮擦根部嗅之氣更香。味辛、微苦。

羊耳菊生於亞熱帶和熱帶的低山和亞高山的溼潤或乾燥丘陵地、荒地、灌叢或草地,在酸性土、砂土和粘土上都常見。

看更多新奇動植物,關注奇文導航,我願為你導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