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别名猪耳风,羊耳风,山白芷、白牛胆,白面猫子骨、蜡毛香、壮牛浪、白面风、八面风等。菊科旋覆花属,亚灌木。根状茎粗壮,多分枝。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茎直立,高70-200厘米,粗壮,全部被污白色或浅褐色绢状或棉状密茸毛,上部或从中部起有分枝,全部有多少密生的叶;下部叶在花期脱落后留有被白色或污白色棉毛的腋芽。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叶多少开展,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叶长10-16厘米,有长约0.5厘米的柄,上部叶渐小近无柄;全部叶基部圆形或近楔形,顶端钝或急尖,边缘有小尖头状细齿或浅齿,上面被基部疣状的密糙毛,沿中脉被较密的毛,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绢状厚茸毛;中脉和10-12对侧脉在下面高起,网脉明显。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头状花序倒卵圆形,宽5-8毫米,多数密集于茎和枝端成聚伞圆锥花序;被绢状密茸毛。有线形的苞叶。总苞近钟形,长5-7毫米;总苞片约5层,线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短3-4倍,顶端稍尖,外面被污白色或带褐色绢状茸毛。小花长4-5.5毫米;边缘的小花舌片短小,有3-4裂片,或无舌片而有4个退化雄蕊;中央的小花管状,上部有三角卵圆形裂片;冠毛污白色,约与管状花花冠同长,具20余个糙毛。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瘦果长圆柱形,长约1.8毫米,被白色长绢毛。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以根或全草入药。夏、秋采割全草,春、秋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具有祛风散寒,行气利水,化痰止咳,消肿止痛之功效。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药形态全草:长90-150cm,茎圆柱形,少分枝,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有细纵纹及凸起的椭圆形皮孔,叶痕明显,半月形,皮层易剥离。质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叶片易脱落,常卷曲,展开后呈狭矩圆形或近倒卵形,边缘有小锯齿,先端渐尖或钝形,基部浑圆或广楔形,上表面黄绿色,具黄色粗毛,下表面黄白色,被白色绢毛。偶带有顶生或腋生的头状花序组成的伞房花丛。花小,为舌状花和管状花。瘦果具棱,有冠毛。气香,味辛、微苦。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别名山白芷、白牛胆,生于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

羊耳菊药形态根:根头部残留短小地上茎。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长2-5cm,直径0.3-1.5c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有稀疏须根或须根脱落残痕。根皮薄,刮去表皮则呈灰褐色而有油性。质坚硬,切断面木质部灰黄色,有黄色油点散在,根头部中央有髓,呈海绵状。有特殊香气,用手刮擦根部嗅之气更香。味辛、微苦。

羊耳菊生于亚热带和热带的低山和亚高山的湿润或干燥丘陵地、荒地、灌丛或草地,在酸性土、砂土和粘土上都常见。

看更多新奇动植物,关注奇文导航,我愿为你导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