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彩瓷

宋三彩又稱北宋三彩瓷,是漢族陶瓷藝術的珍品。繼承唐三彩瓷工藝而成之名貴瓷品。在宋代,由於磁石礦土使到部分窯址產品之中,增強了其耐用性,而三彩瓷在缺乏磁土之情況下,削弱了競爭性。但其可塑性卻大大超過了其他瓷品,因此而發展出獨特之泥塑藝術,使其由唐末以來之實用性更結合了藝術性。

宋三彩是宋、金時期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製品,為仿唐三彩工藝製造的陶器。陶質胎體主要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由於正統觀念,過去把在金統治下北方地區燒製的彩色釉陶器也稱宋三彩(近年來根據新的考古資料研究,也有金三彩之說)。

宋三彩主要採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它是在第一次燒成澀胎後,按紋飾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經第二次燒成。宋三彩釉色豐富,在唐三彩的基礎上,除黃,綠、白、褐四種主色外,尚有豔紅、烏黑、醬色,並新創一種翡翠釉,色澤青翠明豔。與唐三彩相比較,宋三彩畫面生動,填色規整,不見藍釉。器型以枕為大宗,畫面具有濃郁的漢族民間生活氣息。宋代器形以盒、燈和枕為多,也見有寶塔形的供器。

北宋三彩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