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素描之根

“結構是素描的根,只有樹立明確的結構意識,才能算進入素描之門。”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結構之於素描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結構呢?

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都講不清楚。

有人反對在學習素描過程中強調結構之重要,認為強調了結構有損藝術感覺的發揮,會學死畫僵,會把人體畫成解剖圖,失掉繪畫的意味;

有人認為,熟悉瞭解剖知識,結構問題就算解決了。

這些看法歸納起來,有個共同點,就是把結構與人體解剖知識等同起來,認為結構就是解剖,解剖就是結構。輕視者認為,懂了人體解剖知識,結構問題即不答自解;反對者認為,強調結構就會畫成解剖圖。

到底什麼是結構

“結”是幾種構成物是如何結合在一起並構成一個整體的。

結構——素描之根

“構”是物體的構成形式。如:手臂是由上臂、下臂、手三個部分構成的。上臂的裡面是肱骨,下臂中間是尺骨和橈骨兩根骨頭組成。手就複雜了,是由八塊腕骨、許多掌骨和指骨組成。它們之間由韌帶、筋腱和肌肉相連接,外邊又被皮層包裹,形成了內、中、外—一骨骼、肌肉、表皮三者的構成關係。

結構——素描之根

“結構”就是幾種構成的物體彼此結合在一起的統一體。它通過可視的外部形象反映出來。因此,我們所畫的一切物象,都是內外相結合,彼此相構成,具有可視性的“結構形”的統一體。

“結構”既包括結構關係,又包括所看到的形體變化。需要理解的部分不一定能看到,看到的部分還必須多方面的理解它,二者不可分。故解剖知識只能幫助我們去理解結構,不能代替結構所包含的一切內容。

對結構的看法

萬物皆有結構,有的複雜有的簡單。一切物體的形狀、體積、明暗無不是該物體結構的反映。形是結構的形,體是結構的體,明暗變化是結構形在受光後的反映。結構的可視性是繪畫藝術的靈魂。

以畫人為例,結構所反映的既有解剖知識,又有結構關係,還有運動關係。繪畫中所應用的解剖學,應該是既包括解剖知識,又包括結構知識,以及形體特徵和運動變化的知識。

結構——素描之根

結構是畫好人像與人體素描的依據。因為我們所描繪的一切形態,都是結構的存在形式。不去研究,不去認識結構,畫素描也就失去了依據。只看到外部形體,不瞭解內在的結構關係,就看不清外在的可視形。

素描作業中的問題,許多是出在結構方面的。明暗畫得多,表面修飾得細,不是好的標準。

評價一幅素描作品優劣的標準有三:一是結構是否正確;二是對結構形的特點,把握得是否準確;三是反映到外部的結構的諸關係畫得是否正確、是否自覺,最後是結構的可視形是否生動傳神,藝術表現是否完美。

不理解結構是無法造型的。對結構視而不見,必然落筆毫無根據。不理解結構就會既看不到外在形的“真像”,又畫不準外在形體的所在。結構是物體的本質,是素描的根。

光可變,色不變,調子可變,唯獨結構本身永不會變。只有認識了本質,才能正確地反映表象。畫素描的過程就是通過表象反映本質,再通過對本質的正確認識,準確而深入地把握表象,使表裡得到完美的統一的過程,是表與裡反覆認識的過程。決定的因素是本質。對錶象的藝術加工和處理是為了完美地反映本質,絕非簡單的描摹與表面修飾,為細而‘細所能做到。

蘇聯美術院校的素描教學,非常重視對結構的研究,把明暗調子的研究放在第二位。這無疑是正確的。

結構——素描之根

羅馬尼亞畫家巴巴在素描教學中,也是把結構問題的研究擺在首位的。他先讓學生畫一幅人體素描,然後讓模特兒穿上衣服再用同樣的姿態,讓學生在同一位置,用同一個動作再畫一幅著衣的素描。二者加以比較,以研究人體在穿衣後的新的結構關係。在著衣素描完成後,還要在同一位置,用同一模特兒、同一姿態、同一衣服叫學生再畫一幅色彩寫生。這樣。就把對人體結構的研究、人體與服裝關係的研究、素描與色彩關係的研究,三者橫向地緊密結合在一起了,用這種方法以加深學生對結構的理解和重視。這種辦法初看起來好像機械而乏味,但這對初學者來說,其收效卻是顯而易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