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士公益課堂:防範非法集資“四看、三思、等一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1日訊 昨(10)日晚8點,由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推出的“金融消費者素養提升計劃”——安博士公益課堂第十二課《非法集資陷阱防不勝防,這裡有權威防騙指南》準時播出。作為社會公眾如何識別和防範非法集資活動?平安銀行南京分行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的權威行家滕沁鈺送給大家兩個錦囊妙計,“四看三思等一夜”和“多問、多想、多學習”。

點擊進入“金融消費者素養提升計劃”——安博士公益課堂專題

安博士公益课堂:防范非法集资“四看、三思、等一夜”

四看。一看融資合法性,除了看是否取得企業營業執照,還要看是否取得相關金融牌照或經金融管理部門批准。二看宣傳內容,看宣傳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擔保、無風險、高收益、穩賺不賠”等內容。三看經營模式,有沒有實體項目,項目真實性、資金的投向去向、獲取利潤的方式等。四看參與集資主體,是不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體。

三思。一思自己是否真正瞭解該產品及市場行情。二思產品是否符合市場規律。三思自身經濟實力是否具備抗風險能力。

等一夜。遇到相關投資集資類宣傳,一定要避免頭腦發熱,先徵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見,拖延一晚再決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勢宣傳、熟人介紹、專家推薦,不要被高利誘惑盲目投資。

滕沁鈺表示,社會公眾在提高自身辨別非法金融產品的能力時,還要掌握“多問、多想、多學習”的三步秘笈。

多問。涉及具體金融產品的廣告,都應取得相應的金融業務資質。可以詢問該公司是否具備發行金融產品和投放廣告的資質,詢問推銷人員是否具備從業資格證明,詢問產品存在的風險和目標群體。在不確定其真偽時,可以諮詢金融監管部門。

多想。在購買金融產品和服務之前,想一想廣告中的金融產品的風險在哪裡,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有多大。個人應對自己做出的金融決策負責,高收益往往伴隨高風險,當金融廣告的收益讓人心動時,不妨先去做一下風險承受能力測評,瞭解自身的風險偏好後再做出明智的決策。

多學習。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廣告層出不窮,金融產品和服務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但是金融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金融消費者應通過學習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金融行為習慣和態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養,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金融市場。

安博士公益課堂

安博士公益課堂是中國經濟網聯合中國平安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的指導下,共同推出的“金融消費者素養提升計劃”系列公開課。通過創新公益宣傳模式,引導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互動,普及金融基礎知識,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樹立正確金融消費理念,引導理性消費投資;防範非法金融活動,及時進行風險提示;營造風清氣正的金融互聯網生態,從中發現和表彰一批“金融好網民”。平安銀行作為安博士公益課程的戰略合作單位,為節目提供了很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的專業知識。

安博士公益課堂將邀請長期從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士和金融行業的權威專家,向消費者傳遞各類金融知識,提高金融風險防範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