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稻“兩優一增”壯杆保優標準化栽培技術,平均增產15%以上

一、提質增效情況:

研究表明,運用該技術的示範田塊水稻產量平均增加15%以上,節省化肥20%以上,每畝增效80元以上,且稻米品質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二、技術要點:

1.選用良種,適期播種

早晚稻品種熟期要適宜,以早稻中熟配晚稻早熟或早稻早熟配晚稻中熟偏早的優質品種為宜,確保抽穗揚花期具有較適宜的光溫條件。早稻宜選擇生育期110天左右的優質高產品種,晚稻宜選擇生育期120天左右的優質高產品種。根據各地茬口特點、氣候條件與品種特性綜合確定播種期,一般優質早稻播種期宜安排在3月中下旬,優質晚稻播種期宜安排在6月下旬。

優質稻“兩優一增”壯杆保優標準化栽培技術,平均增產15%以上

2.培育壯秧,適齡移栽

(1)增加用種量。每畝用種量千粒重為26-28克雜交早稻為2-2.5公斤,晚稻為1.75-2.0公斤,常規早稻為4.5-5.0公斤、晚稻約4.0-4.5公斤。用種量根據千粒重大小相應調整。

(2)秧田施肥。溼潤育秧每畝秧田施三元複合肥20-25公斤作基肥,2葉1心期每畝施尿素和氯化鉀2-3公斤作“斷奶肥”,移栽前3-4天畝施尿素5公斤左右作“送嫁肥”。秧盤育秧配製了營養土的,看苗施用“送嫁肥”。

(3)秧田水分管理。在播種後至1葉1心期保持溝裡有水,水不上秧板。1葉1心後秧板才上水。第2葉到第3葉期,採取溼潤和淺灌相結合。3葉期後保持淺水層,不能淹沒心葉。

優質稻“兩優一增”壯杆保優標準化栽培技術,平均增產15%以上

(4)適齡移栽。移栽時葉齡早稻以3葉1心期為宜,秧齡控制在20天-25天,晚稻葉齡在4 葉1心為宜,秧齡控制在 20天左右。

3.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

採用寬行窄株進行栽植,優質早稻栽插規格23.3釐米×13.3釐米,或拋秧70盤(434孔秧盤),每畝栽插或拋植2.2-2.5萬穴,雜交稻每穴2-3粒穀苗,常規稻每穴4-5粒穀苗;優質晚稻栽插規格23.3釐米×16.7釐米,或拋秧65盤(434孔秧盤),每畝栽插或拋植2.0-2.2萬穴,雜交稻每穴1-2粒穀苗,常規稻每穴3-4粒穀苗。有條件的地區可使用機插栽培技術模式。

4.優化施肥,培育壯稈

根據土力水平和目標產量確定施肥量,總施肥量根據斯坦福方程計算確定,一般每100公斤稻穀施氮肥為1.8-2.0公斤,磷肥1-1.5公斤,鉀肥2公斤,氮磷鉀適宜比例為N:P2O5:K2O=1:0.5:1-1.2。

優質早稻氮肥施用按照基肥佔50%、分櫱肥佔20%左右、穗肥佔30%,優質晚稻氮肥施用按照基肥佔40%、分櫱肥佔20%左右、穗肥佔40%,具體施用量可根據葉色適當調整。

優質稻“兩優一增”壯杆保優標準化栽培技術,平均增產15%以上

分櫱肥一般在移栽後5-7天施用,穗肥在倒二葉抽出期施用。抽穗後不施粒肥,以免降低食味品質。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鉀肥的70%作基肥30%作穗肥施用。同時每畝施硅肥(SiO2)4.0kg-5.0kg,鋅肥(ZnSO4)1.0kg-2.0kg,促進壯稈形成。

5.優化管水,保優抗倒

移栽後保持淺水層,促進早返青、早分櫱,當全田苗數達到目標有效穗數80%時開始曬田。至幼穗分化期覆水,此後保持淺水層至抽穗。抽穗後保持田間乾乾溼溼,養根保葉,收割前7天左右斷水,切忌斷水過早,影響稻米品質。

6.適時用藥,綜合防控

採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根據當地農業部門病蟲情報,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適時進行病蟲草防治。移栽前3-4天噴施送嫁藥。大田期要加強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等蟲害和水稻紋枯病、稻瘟病及稻曲病等病害的防治,移栽後35-45天防治紋枯病一次。破口抽穗期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等,後期注意防治稻飛蝨。具體防治時間和農藥選擇,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病蟲情報確定。

優質稻“兩優一增”壯杆保優標準化栽培技術,平均增產15%以上

7.適時收穫,減損機收

早稻在成熟度90%左右、晚稻在90%~95%時及時收穫。為了減少機收損失,應選擇性能優良的收割機在葉面無露水或水珠時進行,以中低檔位作業,留低茬,秸稈切碎進行稻草還田。

三、適宜區域

本技術適用於長江中下游雙季稻作區。

技術資料來源: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僅供學習交流。雲眾地服務宗旨: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