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縣永通橋:樑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河北趙縣有兩座千年古橋,分別為安濟橋(又稱趙州橋、小石橋)和永通橋(小石橋)。歷代將永通橋稱為安濟橋的“姊妹”、“伯仲”,民間流傳有俗語“大石橋上看功夫,小石橋上看花草”。很多人來慕名到趙縣旅遊,大多是衝著趙州橋來到,根本不知道趙縣還有這麼一座小石橋,眼下,趙縣以小石橋為主題建成了永通橋公園,而且參觀是不收門票的。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1933年,梁思成先生因一首民間歌謠傳唱,慕名考察了趙州大石橋。測繪安濟橋之後,梁思成先生在趙縣西門外護城河上,意外得識到小石橋(永通橋),“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在結構方法上,小橋與大橋是完全相同的,沒有絲毫的差別。”“唯一不同之點,只在小券尺寸與大券尺寸在比例上微有不;小橋上的小券,比大橋上的小券,在比例上略大一點;如此正可以表現兩橋大小不同,使能顯出它們本身應有的大小比例。在建築圖案上,此點最為玄妙。”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小石橋石欄板有兩類,一類是欄板兩端雕作斗子蜀柱,中間用駝峰託鬥,以承尋杖,華版長通全版,並不分格的;一類是以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華版分作兩格的。至於駝峰託鬥承尋杖,這次還是初見,但這種母題,在遼宋建築構架中,卻可常常見到。”梁先生用極其簡略的敘述,概括了永通橋不同時期欄板的石雕藝術的不同風格,為鑑定永通橋的創建年代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讓梁思成先生更為驚喜的是永通橋與安濟橋另一點不同之處,即橋身上不同題材的藝術浮雕,他甚至懷疑永通橋橋身上的浮雕風格影響到產生於十二至十六世紀初期的歐洲“哥德式藝術”。他說:“在各小券間的撞券石上,都有雕起的河神像,兩位老年有須,兩位青年光頷,都突起圓睛大眼,自兩券相交處探首外望。在位置上和刀法上,都饒有哥德式雕刻的風味。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從梁思成先生對永通橋的總體評價,可以認定,永通橋是最早摹仿安濟橋的設計原理以及構築方法並有所發揮的傑出典範;而在體現通濟利涉實用價值的同時,永通橋比安濟橋更注重石雕藝術修飾。歷代將永通橋稱為安濟橋的“姊妹”、“伯仲”,以及民間流傳的俗語“大石橋上看功夫,小石橋上看花草”,確實恰如其分、名副其實。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1986年7月,趙縣對永通橋進行落架重修,從河床中出土了部分與安濟橋相似的“饕餮欄板”、“斗子卷葉欄板”、“竹節望柱”和殘碑刻等珍貴文物。認定永通橋始建於唐代宗永泰初年(765年)。重修後的永通橋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風貌。為彰顯趙縣厚重的歷史文化,永通橋公園入口右側櫥窗,展示了趙縣簡介、名勝古蹟等,介紹了“古橋仙蹟”“望漢雲臺”等古趙州十景及趙縣國家級文保古蹟。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趙縣歷史久遠,文物古蹟眾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諸多文物古蹟之中,不乏具有重要價值者。想了解河北趙縣旅遊的更多資訊,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趙縣旅遊推薦關鍵詞。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趙縣永通橋:梁思成稱“其式樣簡直是大石橋縮小的雛形”,免門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