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生的常態

這是入冬以來最冷的週末,冷,是偷懶最好的理由,賴在被窩裡直到9點,這週六早的天氣一改近日的陰雨,把陽光打在飄窗,透過厚厚的窗簾,加上漸老的昏沉,一起把人從被窩裡揪了起來……

洗漱畢,茶几上,一杯白開水,一本書,一把藤椅,灑滿冬日的玻璃陽臺,水用呡,書似看非看,不求甚解,裝扮氣氛用的。

這一切,其實是昨天早上,趕上班起床時想象的情景,“要是不上班多好呀!”總是這樣想。

但這念頭,不是昨天才有,小時候就有,以前是“要是不上學就好了”。

小時候,懶人的生理特徵是易分神、發呆,家裡的晚自習,往往一本書在案頭,神已不知飄到何處,反正哪好玩、哪舒坦就在哪兒,待回過神來,已到睡點,又嘆氣“要是不上學就好了”,於是功課作業就拖時間、還草草結束。就這樣,功課不好,大人也不好說啥,“這孩子笨,每天都讀這麼晚!”

到工作以後,最常的念頭是,“要是不上班多好呀!”,尤其是到,40多歲,單位恰推行內退,暗自高興,掐著手指頭,期盼著這最令人心動的“時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眼見內退時間快到了,內退政策戛然而止,雖然兀自窩火、偶有叨唸,不過,懶的獨特精神優勢是:“得過且過、明日復明日,不斷為自己的報廢人生存在找藉口。”

有一次,比自己小几歲的電大同學來訪,“通報”他現在已經離開“領導崗位”的事,“咳,現在不用上班了”,似有失落的感覺......

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待遇啊!

同學走後,跟太太忿忿不平地說:“這是當官的福利!”

太太反言:“誰叫你沒能力當官呀!”

也是哈,懶的世俗結果就是——跟不上群、趕不上趟,人群中的地位在下降。

不過很快就釋然了,早先沒有讓你“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就不錯了!到了別人可以不用上班的時候,你還必須“苟上班”(苟活的延伸詞義,無可奈何地要上班),這是補“人生的功課”,把以前偷的懶還回來。

“該還的,總是要還的!”這契合了佛家的道理呀!

想想,我這懶,除了自己一生平庸外,好象也沒有公害。

又想想,好人勤奮當然有益社會,如果壞人“打拼”對人類肯定沒好事。

“懶”不應該當著貶義詞,好像也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