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文學史:“老憤青”辛棄疾寫詞

文學史背景介紹

辛棄疾是南宋中葉的傑出詩人,其“稼軒詞”在風格沿著蘇軾開拓的豪放之風繼續前行,又以“愛國詞”唱出南宋時代的最強音,可以說掀起了南宋詞壇的風氣變化,詞也正式和社會思考聯繫在了一起。甚至出現了“辛派詞人”這樣子的一個群體。另外,“稼軒詞”獨特的審美內涵,也歷來為後來的文學評論家所稱道。

趣說文學史:“老憤青”辛棄疾寫詞

“詞中之龍”辛棄疾

正文

話說南宋詞壇有個叫“辛棄疾”的人,山東“純爺們”一枚,要說寫詩,“體態魁偉”的他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事兒,但是,文人這一輩子嘛,“套路”總是驚人的雷同從詞人個性分析

  • 據《宋書·辛棄疾傳》記載:辛棄疾二十二歲那年,夜襲金朝兵營,活捉叛徒張國安,壯舉震驚南宋朝野。
  • 當真是“出道”即巔峰。為何?為官查三代,英雄問出處是王朝腐敗“潛規則”。於是便查了辛棄疾的“三代”,根不正哪——1、祖父辛贊雖自稱“北宋遺民”,卻不得已出仕“金朝”2、辛棄疾出身於“被佔領之地”
  • “異類”的標籤是死死地摁在臉上了。
  • 於是乎,辛棄疾滿懷熱血、自信,提起“才能”的大筆,寫出《美芹十論》、《九議》等恢復大計建議書,朝廷卻直接送入“冷宮”,置之不理。
  • “悲憤”、“激切”伴隨漸走下坡路的“大”後半生:每當想起祖父“兩隨計吏隨燕山,諦觀形勢”的叮囑,他年少便苦學軍事,而換來的卻是“爾乘時自奮,慕義來歸”的歧視。所以,辛棄疾越活越“暴躁”。
  • 於是從“有為青年”活成了“憤青”,又從“憤青”熬成了“老憤青”,直到一首首“老憤青”之詩讓自己名聲大噪,在豪放詞壇獨領風騷。
  • 最終,“辛棄疾”完美再現了文人“平天下不成,就當詩人”的不甘墮落史。

於是,我們就來聊聊“老憤青”辛棄疾是如何寫詩(詞)的——

First : 你得擁有一顆只為“國家大事”而“鳴不平”的心

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飢不食。”辛棄疾這一輩子,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然而,理想的越豐滿就越襯托著現實有多麼得“骨感”,在辛棄疾胸中的“火”在屢次被“潑涼水”之後,“深沉”

準確說是“悲憤激切”成了和這個“粗獷”的山東大漢形象所不符合的獨特氣質,並且伴隨他的一生。

假如辛棄疾可以寫個性簽名的話,我想應該是:

“人生的一大遺憾,就是努力換來的結果,配不上你自己的野心。”

怎麼說呢,詩歌是詩人的臉,而辛棄疾的“個人奮鬥史”是寫在自己的詞中的從稼軒詞的三個衍化階段分析

1、南來之初到淳熙八年間,辛棄疾仗著自己還“年輕”,說:“我等得起。”所以縱然皇帝不賞識,也要“瞎”操這份心。如《菩薩蠻·書山西造口壁·》的“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這類詞,大抵隱約傳達了壯志難酬、無人理會的孤獨和困惑

2、淳熙八年間的第一次罷官,一直到嘉泰三年,這個時候的辛棄疾終於意識到自己“老”了,《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裡的一句“可憐白髮生”,

似乎在求解脫,又似乎不甘心,詞中情感也更為複雜。

3、嘉泰三年重新出仕,未泯滅的建功立業之心,這時期更顯出一種滄桑,整體境界弘闊、氣度不凡。故能生髮出《南鄉子·何處望神州》中“千古興亡多少事”的感慨。

趣說文學史:“老憤青”辛棄疾寫詞

戰爭

所以儘管稼軒詞的遭遇變故可以稱得上“曲折”二字,但是“撫時感事”之間流露的是自己的“悲憤”、“激情”而這恰恰是“稼軒詞”豪放之風的精髓所在,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得到了”詞中之龍“的稱號(嘿嘿,不知辛棄疾對此有何感想),而後世小子模仿辛棄疾的詞風多是“東施效顰”,喧譁取寵罷了。

Second : 不懂得“吐糟”的憤青不是好憤青,不懂得寫景的詩人不是好詩人

  1. 辛棄疾的“吐槽”

現在流行說“官方吐槽最為致命”,但其實吐槽官方也是十分“恐怖”的。當年辛棄疾這個“老憤青”不斷髮掘自己的“吐槽”天賦的時候,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創造出了寫詞的“獨門秘技”稼軒詞“以議論為詞”的手法),

也正是因為如此,辛棄疾“空有才華”的說法越傳越久,南宋王朝這個“官方”的名聲在文史界也是越來愈差。那麼,辛棄疾是如何施展“獨門秘技”的呢?

其實“老憤青”辛棄疾可能要說,他寫詞無非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憋屈”,所以在寫詞時候,分段就和沒分一樣,傳統詞“上下片有所區分”的規則,在他的手裡卻成了“圖有其表”,所以“稼軒詞”表面上有形式的阻斷,但是其實上下文意相連,一貫到底。詞的表達功能大大提高。當然在句子和句子中間也是一個道理。有了這種類似寫散文的方法寫詩句稼軒詞“以文為詞”的手法,這樣子才好“議論”例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等等,都體現了辛棄疾的“小聰明”,用歷史等似乎不相關又“藕斷絲連”的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實則多諷刺小人、勸諫當權人的內容。當然,一不小心,後人就知道喪失南宋王朝有多少問題了,“吐槽”的總是問題所在嘛!

但是,誰也想不到,博學而孤獨的“老憤青”,只能在穿越時空的時候和古人的對話,因為在當時很少有人會理會他的“吐槽”。你們可能不會知道,一個人無聊起來會到什麼地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該如是”,辛棄疾在《賀新郎》裡這樣子寫,看著山也能“多情”,欸!當然這是他對典型的和古人對話的詩歌稼軒詞善“用典”的特徵。例如“甚矣,吾衰矣”直接引用《論語·述而》,後半句是“久已不復夢見周公”;“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是借其詩序“《停雲》,思親友也”……其實這就是古人說的“用典”,當然若非思想和古人有過共鳴、對話過,也必定是不能寫出來的。在辛棄疾中,這些毫無關係的“古人”(典故),隨著詞境的展開,之間的邏輯關係也就顯示出來,豐富了作品的意蘊像上述兩句,就是體味到孔子年將老去夢想難成,以及陶淵明迫於無奈放棄名利,醉心田園的心境,結合在一起,最終成為自己的內心世界。

趣說文學史:“老憤青”辛棄疾寫詞

《稼軒長短句》

2.“老憤青”辛棄疾的“憤”字在山水之間

很多時候“憤青”是指那些“不得志”的人,如果能“飛黃騰達”、“實現抱負”,誰又願意當一輩子的“憤青”呢?換句話說,辛棄疾詞中的那種“悲憤”,其實也不是刻意為之,而是真情流露。不然,為何一個粗獷大漢,在詞中多是俠骨柔腸的話?在他的詩歌中,寫景也是一大特色情景手法

當然啦,因為“議論為詞”、“以文為詞”、“用典”的手法存在,所以不一定每首都有,可但凡有的,其表現都應了一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例如“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老辛那種想要行動,卻不能行動,只能眼睜睜看著的絕望內心世界,在看山看水的時候,表露無疑。又如“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此句子意境較為“闊”,把一幅遊子失意寫得極為“達意”。

趣說文學史:“老憤青”辛棄疾寫詞

山水

總之,這些都是文學的內質的外化,個人的處境和周圍的環境相結合,成為情感宣洩之處

Third:“老憤青”的另外一面——豐富的情感世界

誰都有休息的時候,辛棄疾也不例外,一輩子“憤青”的日子也是十分幸苦的,所以在人生的某些時候,辛棄疾的詩歌多不那麼“悲憤激切”。《白雨齋詞話》說:“稼軒詞,於雄莽中別饒雋味。”他

的詞有寫怨女傷春的,如《祝英臺近·晚春》”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當然也有田園生活的 ,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句子等等。

趣說文學史:“老憤青”辛棄疾寫詞

農家生活

辛棄疾這個“老憤青”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