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為何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之風盛行?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很出名,姜太公就是唐朝時期所說的太公。姜太公,尊號姜子牙,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輔佐姬昌建立宏圖霸業,協助武王討伐商紂。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是齊文化的開創者,是商末周初兵學的奠基者。

文官和武將是我國古代王朝發展的兩大陣營。雖然文官有文廟,武官有武廟,但是文廟比武廟的歷史更為悠久,文廟,又稱孔子廟,主要是祭祀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建立祠廟,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武廟,又稱太公廟,主要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王朝良將之才的廟宇。唐朝時期武廟和太公崇拜最為盛行,武廟祭祀採用了和文廟一樣的祭祀體系,分別為“聖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開創了唐朝時期武廟祭祀和太公崇拜的先河。

一、唐朝武廟源自於對姜太公姜尚的個人崇拜和對武將之人的嘉獎,為此開啟了唐朝時期武官廟宇的發展

(一)姜太公軍事韜略,受人崇拜

姜太公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謀略家,精通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多家思想理念,在兵學方面上也頗有見解,成為兵學之道的奠基人。司馬遷曾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據說先秦時期黃老道家所著得《六韜》典籍中記載了周文王、周武王與姜太公談論治國與用兵之道。

“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為何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之風盛行?

《六韜-武韜》中主要記載姜太公的軍事韜略。其一、兵為兇器,姜太公認為戰亂是吞噬百姓生命財產的怪物,不到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不可以發動戰爭。其二、注重文伐,不戰而勝。 姜太公論兵注重謀略,追求不戰而勝的至高境界,所謂“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仞而伐之也”

其三、論將和選將之道 。姜太公非常重視軍事將領和良將選拔的重要性,對此提出“五材”、“八徵”、“十過”要求。其四、抓住戰機,時至不疑。 姜太公強調在戰爭過程中要善於抓住戰機,並果斷地採取行動,不要猶豫不決。姜太公的軍事思想為世代軍事發展所沿用,其中唐朝統治者極其注重武將發展,建立祭祀武將的“武廟”。

(二)唐朝武將的英勇無畏,促進武廟建立

唐朝政局穩定,國力昌盛,社會安定,這一切都離不開唐朝武將的功勞。在此期間唐朝出現許多名將,比如:李靖、李勣、薛仁貴、郭子儀等良將,都為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李靖有獨特的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為初建的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李勣為唐朝平定四方,開闊疆土。

“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為何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之風盛行?

薛仁貴初唐名將,常年征戰,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來犯,功勳卓著,是唐高宗非常重視的武將。郭子儀唐朝的政治家、軍事家,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擊敗吐蕃和回紇入侵。

唐朝名將為國奮戰的精神深深打動當朝統治者,為了讓武將再接再厲為國效力,武廟的建立便是對他們敬佩和崇拜。

二、唐朝文武國策之爭,武廟祭祀雖眾說紛紜,亦有反覆,但舉國上下一如既往崇拜像姜太公一樣的武將之才

(一)唐朝武廟祭祀議論紛紛

上元年間,唐肅宗開設武廟祭祀姜太公,並將姜太公稱之為武成王,讓朝中有些大臣無法理解唐肅宗的做法,一時間引出很多說法。因為姜太公處於先秦時期,對於道教理念有所見解,有些大臣就認為唐肅宗要實行道家的治國理念,因為姜太公壽命比較長,甚至還有些大臣認為統治者昏庸至極,便認為統治者追求長生之術。然而這也只是他們的一些猜測,建立武廟祭祀的本意並非如此。

(二)武廟是唐朝軍功的精神載體

唐肅宗建立武廟祭祀可以說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唐肅宗等人對姜太公的個人崇拜,姜太公軍事成就令歷代帝王、良將之才所敬佩,輔佐姬昌建立宏圖霸業,協助武王討伐商紂,姜太公足以能夠成為“中國古代第一代軍師”的稱號,軍事韜略在中國古代兵書史上佔有著重要筆墨。

“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為何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之風盛行?

根據《新唐書》記載:“貞觀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廟”從中可以看出唐朝武廟祭祀是對姜太公兵學和軍事地位的肯定。另外一個原因是以姜太公武廟祭祀來給唐朝將領做個模範,同時由太公崇拜引發唐朝武廟成為軍勳崇拜的精神載體。

(三)文武國策之爭,武廟祭祀採取文廟祭祀體系

唐朝時期太公的地位和軍勳崇拜的武廟祭祀實行起來並不是一帆風順,也存在著亦有反覆,其中主要壓力來自於文官的打壓,以及文人雅士以維護封建禮儀制度之名作為藉口。其實也不過是一場文武國策的戰爭。

唐肅宗年間,於休烈擔任太常少卿時掌管朝廷禮制,在廟制禮儀上有很大的發言權,於休烈認為太公身為人臣不可以用張良作為配享,應該給唐高祖作配享。安史之亂之後太公和武廟的地位再一次受到爭議,太公崇拜從此只能祭祀武成王姜太公,其他諸侯都不可以崇拜祭祀。

“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為何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之風盛行?

唐德宗在位期間,為了國家大計和安撫武將,不得不下令將武廟祭祀改為太公敬祀,祭祀規格有所降低。唐朝時期上至最高統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敬佩姜太公的文韜武略。武廟和太公崇拜在唐朝發展也相當盛行,武廟祭祀上採取了文廟一樣的祭祀體系,分別為“聖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

武廟“聖王”指武成王姜太公,“亞聖”指張良,“十哲”指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等人,“七十二子”指管仲、韓信、郭子儀、廉頗、霍去病等人。唐朝時期武廟祭祀和太公崇拜在藉助文廟祭祀的體系之下得到更好的發展,使武廟祭祀的體系更加完善。

三、唐朝統治者的個人崇拜,平定安史之亂的需要,祭祀禮儀和禮樂制度與武廟的相結合,唐朝開創了武廟祭祀的先河,武廟祭祀體系逐漸完善

(一)統治者的個人崇拜,推動武廟祭祀的發展

中國古代歷朝統治者都比較重視軍事勢力的發展,唐王朝也不列外。唐朝詩人房玄齡所作《靈秘》“太公寶此術,乃在靈秘篇。機變隨物移,精妙貫未然”,此詩描寫了姜太公兵學的精妙。

唐太宗貞觀年間,在地方設立太公廟,當時武廟祭祀和文廟祭祀地平起平坐,唐玄宗在位期間,明確確定“十哲”“七十二子”是哪些武將之才,唐德宗建中年間,武廟祭祀採用文廟祭祀體系,進一步規範了武廟祭祀的配享。唐朝武廟的地位達到了頂峰,不僅陣容強大,而且體系更加完善。

(二)平定安史之亂的需要,尚武之風熾烈

唐肅宗上元年間,安史之亂造成經濟發展江河日下,唐朝國力衰弱,政局不穩,社會秩序混亂,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造成唐王朝存亡危在旦夕。在當時平定安史之亂是最為關鍵的事情,唐王朝急需良將之才平定安史之亂,唐朝一時之間興起尚武之風。

根據史書記載,唐肅宗以“

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拯生靈者諒在於師貞”為理由,按照文廟“聖王”孔子,封武廟“聖王”姜太公為武成王,使唐朝尚武之風一下子熾熱起來,興起一股以武將為載體軍功崇拜的文化潮流。

“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為何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之風盛行?

(三)祭祀禮儀和禮樂制度的影響,促進武廟祭祀體系得完善

唐朝武廟與祭祀禮儀、禮樂制度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國古代不管是身處高位的皇親國戚,還是身份卑微的黎民百姓都崇尚祭祀之風。在我國古代有專門掌管祭祀禮儀的機構,還有專門的官員對祭祀禮儀進管理和監督違背祭祀禮儀文化之人,從而進一步的完善武廟祭祀和太公崇拜的發展。

武廟祭祀作為五禮中的吉禮,祭祀規格上也較為隆重,有專門“軒懸”和“宜和”的樂舞,祭品主要以牛、羊、豬為代表。祭祀禮儀和禮樂制度促進武廟祭祀體系更為系統化。

四、唐朝時期武廟祭祀和太公崇拜的發展,不僅體現了唐朝時期尚武之風,而且還為後世武廟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武將之風,利於唐王朝發展

唐朝武廟祭祀體系的完善和太公崇拜的盛行有利於唐王朝的統治。唐朝武廟雖然是為了祭祀前朝姜太公和當朝有功勳的武將之人,但是也體現了對良將之才的追思和敬佩之意,同時也體現了唐朝統治者希望用祭祀的方式來教化民眾崇尚武將之風的社會潮流。武廟祭祀在一些情況之下也有祈求國泰民安,出征凱旋而歸的意思。

“定禍亂者必先於武德”,為何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之風盛行?

(二)對後世武廟和太公崇拜的影響

唐朝武廟祭祀和太公崇拜的發展逐漸形成唐朝功勳崇拜,為後世武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借鑑作用。宋朝時期歷代皇帝依舊以姜太公作為武廟“聖王”,並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元朝時期,元朝皇帝繼續以姜太公作為武廟“聖王”,但武廟祭祀規模有所減小。

明清時期,姜太公退出武廟祭祀的廟宇,改為祭拜關羽成為武廟祭祀的“聖王”。雖然武廟祭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不得不說唐朝的武廟祭祀和太公崇拜是尚武潮流之最。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唐會要》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