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为何唐朝“武庙与太公崇拜”之风盛行?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很出名,姜太公就是唐朝时期所说的太公。姜太公,尊号姜子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辅佐姬昌建立宏图霸业,协助武王讨伐商纣。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是齐文化的开创者,是商末周初兵学的奠基者。

文官和武将是我国古代王朝发展的两大阵营。虽然文官有文庙,武官有武庙,但是文庙比武庙的历史更为悠久,文庙,又称孔子庙,主要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建立祠庙,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武庙,又称太公庙,主要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王朝良将之才的庙宇。唐朝时期武庙和太公崇拜最为盛行,武庙祭祀采用了和文庙一样的祭祀体系,分别为“圣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开创了唐朝时期武庙祭祀和太公崇拜的先河。

一、唐朝武庙源自于对姜太公姜尚的个人崇拜和对武将之人的嘉奖,为此开启了唐朝时期武官庙宇的发展

(一)姜太公军事韬略,受人崇拜

姜太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精通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多家思想理念,在兵学方面上也颇有见解,成为兵学之道的奠基人。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据说先秦时期黄老道家所著得《六韬》典籍中记载了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谈论治国与用兵之道。

“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为何唐朝“武庙与太公崇拜”之风盛行?

《六韬-武韬》中主要记载姜太公的军事韬略。其一、兵为凶器,姜太公认为战乱是吞噬百姓生命财产的怪物,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不可以发动战争。其二、注重文伐,不战而胜。 姜太公论兵注重谋略,追求不战而胜的至高境界,所谓“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仞而伐之也”

其三、论将和选将之道 。姜太公非常重视军事将领和良将选拔的重要性,对此提出“五材”、“八征”、“十过”要求。其四、抓住战机,时至不疑。 姜太公强调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战机,并果断地采取行动,不要犹豫不决。姜太公的军事思想为世代军事发展所沿用,其中唐朝统治者极其注重武将发展,建立祭祀武将的“武庙”。

(二)唐朝武将的英勇无畏,促进武庙建立

唐朝政局稳定,国力昌盛,社会安定,这一切都离不开唐朝武将的功劳。在此期间唐朝出现许多名将,比如:李靖、李勣、薛仁贵、郭子仪等良将,都为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李靖有独特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为初建的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李勣为唐朝平定四方,开阔疆土。

“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为何唐朝“武庙与太公崇拜”之风盛行?

薛仁贵初唐名将,常年征战,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来犯,功勋卓著,是唐高宗非常重视的武将。郭子仪唐朝的政治家、军事家,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击败吐蕃和回纥入侵。

唐朝名将为国奋战的精神深深打动当朝统治者,为了让武将再接再厉为国效力,武庙的建立便是对他们敬佩和崇拜。

二、唐朝文武国策之争,武庙祭祀虽众说纷纭,亦有反复,但举国上下一如既往崇拜像姜太公一样的武将之才

(一)唐朝武庙祭祀议论纷纷

上元年间,唐肃宗开设武庙祭祀姜太公,并将姜太公称之为武成王,让朝中有些大臣无法理解唐肃宗的做法,一时间引出很多说法。因为姜太公处于先秦时期,对于道教理念有所见解,有些大臣就认为唐肃宗要实行道家的治国理念,因为姜太公寿命比较长,甚至还有些大臣认为统治者昏庸至极,便认为统治者追求长生之术。然而这也只是他们的一些猜测,建立武庙祭祀的本意并非如此。

(二)武庙是唐朝军功的精神载体

唐肃宗建立武庙祭祀可以说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唐肃宗等人对姜太公的个人崇拜,姜太公军事成就令历代帝王、良将之才所敬佩,辅佐姬昌建立宏图霸业,协助武王讨伐商纣,姜太公足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代军师”的称号,军事韬略在中国古代兵书史上占有着重要笔墨。

“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为何唐朝“武庙与太公崇拜”之风盛行?

根据《新唐书》记载:“贞观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庙”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武庙祭祀是对姜太公兵学和军事地位的肯定。另外一个原因是以姜太公武庙祭祀来给唐朝将领做个模范,同时由太公崇拜引发唐朝武庙成为军勋崇拜的精神载体。

(三)文武国策之争,武庙祭祀采取文庙祭祀体系

唐朝时期太公的地位和军勋崇拜的武庙祭祀实行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也存在着亦有反复,其中主要压力来自于文官的打压,以及文人雅士以维护封建礼仪制度之名作为借口。其实也不过是一场文武国策的战争。

唐肃宗年间,于休烈担任太常少卿时掌管朝廷礼制,在庙制礼仪上有很大的发言权,于休烈认为太公身为人臣不可以用张良作为配享,应该给唐高祖作配享。安史之乱之后太公和武庙的地位再一次受到争议,太公崇拜从此只能祭祀武成王姜太公,其他诸侯都不可以崇拜祭祀。

“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为何唐朝“武庙与太公崇拜”之风盛行?

唐德宗在位期间,为了国家大计和安抚武将,不得不下令将武庙祭祀改为太公敬祀,祭祀规格有所降低。唐朝时期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敬佩姜太公的文韬武略。武庙和太公崇拜在唐朝发展也相当盛行,武庙祭祀上采取了文庙一样的祭祀体系,分别为“圣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

武庙“圣王”指武成王姜太公,“亚圣”指张良,“十哲”指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等人,“七十二子”指管仲、韩信、郭子仪、廉颇、霍去病等人。唐朝时期武庙祭祀和太公崇拜在借助文庙祭祀的体系之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使武庙祭祀的体系更加完善。

三、唐朝统治者的个人崇拜,平定安史之乱的需要,祭祀礼仪和礼乐制度与武庙的相结合,唐朝开创了武庙祭祀的先河,武庙祭祀体系逐渐完善

(一)统治者的个人崇拜,推动武庙祭祀的发展

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军事势力的发展,唐王朝也不列外。唐朝诗人房玄龄所作《灵秘》“太公宝此术,乃在灵秘篇。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此诗描写了姜太公兵学的精妙。

唐太宗贞观年间,在地方设立太公庙,当时武庙祭祀和文庙祭祀地平起平坐,唐玄宗在位期间,明确确定“十哲”“七十二子”是哪些武将之才,唐德宗建中年间,武庙祭祀采用文庙祭祀体系,进一步规范了武庙祭祀的配享。唐朝武庙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不仅阵容强大,而且体系更加完善。

(二)平定安史之乱的需要,尚武之风炽烈

唐肃宗上元年间,安史之乱造成经济发展江河日下,唐朝国力衰弱,政局不稳,社会秩序混乱,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造成唐王朝存亡危在旦夕。在当时平定安史之乱是最为关键的事情,唐王朝急需良将之才平定安史之乱,唐朝一时之间兴起尚武之风。

根据史书记载,唐肃宗以“

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拯生灵者谅在于师贞”为理由,按照文庙“圣王”孔子,封武庙“圣王”姜太公为武成王,使唐朝尚武之风一下子炽热起来,兴起一股以武将为载体军功崇拜的文化潮流。

“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为何唐朝“武庙与太公崇拜”之风盛行?

(三)祭祀礼仪和礼乐制度的影响,促进武庙祭祀体系得完善

唐朝武庙与祭祀礼仪、礼乐制度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古代不管是身处高位的皇亲国戚,还是身份卑微的黎民百姓都崇尚祭祀之风。在我国古代有专门掌管祭祀礼仪的机构,还有专门的官员对祭祀礼仪进管理和监督违背祭祀礼仪文化之人,从而进一步的完善武庙祭祀和太公崇拜的发展。

武庙祭祀作为五礼中的吉礼,祭祀规格上也较为隆重,有专门“轩悬”和“宜和”的乐舞,祭品主要以牛、羊、猪为代表。祭祀礼仪和礼乐制度促进武庙祭祀体系更为系统化。

四、唐朝时期武庙祭祀和太公崇拜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唐朝时期尚武之风,而且还为后世武庙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武将之风,利于唐王朝发展

唐朝武庙祭祀体系的完善和太公崇拜的盛行有利于唐王朝的统治。唐朝武庙虽然是为了祭祀前朝姜太公和当朝有功勋的武将之人,但是也体现了对良将之才的追思和敬佩之意,同时也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希望用祭祀的方式来教化民众崇尚武将之风的社会潮流。武庙祭祀在一些情况之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出征凯旋而归的意思。

“定祸乱者必先于武德”,为何唐朝“武庙与太公崇拜”之风盛行?

(二)对后世武庙和太公崇拜的影响

唐朝武庙祭祀和太公崇拜的发展逐渐形成唐朝功勋崇拜,为后世武庙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宋朝时期历代皇帝依旧以姜太公作为武庙“圣王”,并追谥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元朝时期,元朝皇帝继续以姜太公作为武庙“圣王”,但武庙祭祀规模有所减小。

明清时期,姜太公退出武庙祭祀的庙宇,改为祭拜关羽成为武庙祭祀的“圣王”。虽然武庙祭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不得不说唐朝的武庙祭祀和太公崇拜是尚武潮流之最。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唐会要》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