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陵墓

秦始皇陵

酈道元的觀點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

秦始皇的陵墓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園葬在臨潼縣[8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為明確:“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兇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長在西、卑幼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和秦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潼縣以西,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所以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秦始皇的陵墓

另有學者研究認為,秦始皇帝陵選址驪山北麓,脫離其祖父和父親陵園而另闢新園的做法,是其一墓獨尊思想的反映。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此外,從堪輿學上講,秦始皇帝陵南有驪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衝”之地,恰恰處於驪山北坡大水溝與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位當渭河南岸三級階地與驪山山地之間的臺塬上,不但地勢較東西為高,而且受東西兩側水流的拱衛,是一處極為理想的墓地。

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的陵墓

營建過程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但秦始皇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

初期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中期階段。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最多72萬囚徒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

最後階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歷時3年多,這一階段主要是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在這一階段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秦帝國危在旦夕時。此時已擢升少府令的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准奏,命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起義軍,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