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這幾天閱讀了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書中關於幸福的解讀糾正了我很多錯誤的觀念。

《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簡單來介紹一下泰勒·本-沙哈爾。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2006年,他推出的《幸福課》,風靡哈佛大學,立即成為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課程。而泰勒本人也被哈佛學生譽為“人生導師”、“最受歡迎的講課者”。2007年當泰勒博士的幸福課來到中國後,也是好評如潮。

2018中國城市幸福感的調查發現,幸福與收入有關,但並不是正相關,而是年收入8萬到15萬元的被調查者幸福感是最高的。年收入25萬元以上的被調查者幸福感次之,4萬元以下的幸福感普遍一般。這裡顯示中間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最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到底什麼是幸福?幸福有什麼方法呢?如何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幸福呢?

《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什麼是幸福?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因為要參加年度最重要的壁球賽,於是進行嚴格的控制飲食,每天只吃最瘦的魚肉和雞肉,全麥的主食,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減過肥的人都知道這是十分艱辛的過程,於是作者也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地對自己說,等比賽一結束,一定要好好大吃兩天垃圾食品來犒勞自己。

於是比賽一結束,他就直奔最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了四個漢堡,坐下就迫不及待地撕開一個漢堡的包裝,可是就在漢堡放在嘴邊的一剎那,他卻停住了,忽然不想吃了。他不停地思考這是為什麼,他的腦中出現了所謂的幸福模型。

於是他總結了四種人生模式,分別是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

第一種忙碌奔波型。一直以來,我們的文化都給我們造成了這樣一種信念:只有實現了更大、更遠的目標之後,我們才幸福。

第二種享樂主義型。這種類型的人總是在追求快樂並且逃避痛苦。他們認為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地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慾望。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借貸消費的年輕人,就錯誤的以為,不停的買買買的快感就是幸福,於是他們的慾望越來越強,慢慢的卻陷入無趣的漩渦。

他們總是在尋求刺激,尋求即時的快樂。於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追求短暫的快樂。

第三種虛無主義型。他們是放棄追求幸福的人,他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他們沉迷於過去,放棄了未來和現在。心理學家馬丁· 塞利格曼,將這種心態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這三種人都對幸福有一種偏見。忙碌奔波型的人認為只有在實現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後才可以得到幸福。享樂主義型的人則是認為只要不斷的享受短暫的快樂,就是幸福。虛無主義型的人在處處碰壁後,認為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得到幸福。

我們要做的就是,拋棄這三種觀念,做一個時時刻刻都有幸福感的人。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幸福就像登山。登山的時候,不會只想著爬到山頂就好了 ,而是在爬山的過程中,幸福的享受登山的過程和路上的美景,同時心中想著遠方的山頂。

從這裡,我們知道幸福就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快樂代表現在的美好時光,屬於當下的利益,而意義則來自於目標,一種將來的利益。真正快樂的人,是能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快樂是體驗積極的情感和情緒,但是我們不是一直處於情緒的高漲中。在我們的生命中,如果把負面情緒看做支出,把正面情緒看做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的幸福就盈利了。

意義則是追求目標的實現,但是目標並不是指取得好成績、住上大房子、賺很多錢等滿足社會標準或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設定的,而是那些讓我們從內心感到有意義的、能夠體現我們價值的目標。

書中給出了一個增加幸福方便又實用的方法,那就是畫屬於自己的人生地圖。具體來說就是,每天花一點時間記錄一下當天的生活。

《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每天結束前,寫下你是怎麼利用時間的,比如看了兩個小時電視,看一個半個小時書,跑步一小時等等都可以。然後每個星期在結束時畫一個圖表,上面包括你所做的事情,它所帶來的意義和快樂,以及你所花的時間。並對所花的時間帶來的意義和快樂進行評分,比如,負5分是最低分,而5分為最高分。

然後在這個時間的旁邊註明,你希望以後花更多還是更少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如果用更多就用一個加號,很多就用兩個加號,減少用一個減號,保持用等號。

這樣我們就可以分析一下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哪些獲益的事情上,我們又做了哪些太多既沒有意義又不快樂的事。從而可以對我們的生活做出更好的規劃。

有了這些指導,我們就可以增加一些提升幸福的小習慣。這樣一個又一個幸福時刻的增加,可以起到幸福催化劑的作用,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

《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如何才能更幸福的工作?

我們之所以在工作工作中沒有感受到幸福,那是因為我們的工作不是發自內心最堅定的意識和最感興趣的事情。只要找到了最想做的事情、最願意花時間去做的事情就能在工作中體會幸福。

如何才能找到收穫幸福的工作呢?答案是按照MPS的模式,找到適合我們的工作,並將我們的優勢和熱情發揮到極限。

先來看看什麼是MPS模式?這三個字母分別代表意義(meaning),快樂(pleasure)和優勢(strengths)。具體如何做呢?那就是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三個問題,來問問自己,然後找到交集的部分。

《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問題一,什麼對我有意義?什麼給了我使命感?

問題二,我覺得快樂的事情是什麼?什麼能帶給我快樂?

問題三,我的優勢是什麼?我擅長做的又是什麼?

通過這樣的一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在最宏觀的層面,及最微觀的層面,找到你的方向以及使命感。

具體怎麼做呢?

比如你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是解決問題,閱讀,幫助別人成長,增長見識,音樂。

快樂的事情是旅遊,美食,閱讀,演講,將知識傳授給別人。

你的優勢是幽默感,熱情,與別人溝通的能力,演講,處理問題的能力。

交集中的答案是什麼呢?通過分析我們很快發現幫助別人可以帶給你快樂和意義。進一步細化,考慮你的性格和生活習慣,會發現演講適合你,通過演講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別人,幫助別人成長。那就可以考慮去做一個講師,這樣的工作可以大大提升幸福感。

馬丁.賽利格曼在《真實的幸福》一書中說:每一個人都有幾個明顯的優勢,每一天使用這些突出的優勢,就能得到更多的滿足和真正的幸福。

找到我們的優勢之後,我們就可以設定一個個自我和諧的目標。

這些目標按照長期目標、短期目標、行動計劃進行詳細規劃。

長期的目標。也就指地基型的目標,從一年到30年都可以。這個目標應該是為了讓我們在旅途中感受到快樂,激發我們自身的潛力,提升我們的幸福感,而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如果那樣就會陷入忙碌奔波狀態。

通常寫在紙上的目標更容易成功,比如上面提到的通過優勢找到的工作是講師,那你就可以制定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什麼時候達到高級講師,什麼時候出一套個人成長的課程,包括出版書籍、演講錄像、成立工作室,完成具體時限是什麼時候。

短期的目標,這部分目標是針對分解消化長期目標而制定的。可以是一個月到一年的目標,比如準備幾場演講,演講哪些內容,演講規模。

行動計劃是指在未來的日子裡,你需要做些什麼來幫助目標的達成呢?給自己制定一套可執行的行程表,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週,重在養成一種習慣,比如每天在公開課看一個演講視頻,並模仿、記錄心得。

當我們從事的是我們熱愛的工作時,我們常常覺得渾身充滿了幹勁,也不覺得辛苦,因為我們不僅陶醉於實現目標後的巨大喜悅,也享受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專注和熱情。

這也是契克森米哈伊所說的心流狀態。

《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當我們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去實現目標,並不被其他的誘惑所動搖時,我們就能獲得心流體驗,因為擁有清晰地目標是心流體驗的前提。

有了心流狀態,我們會對我們的工作保持巨大的熱情,心流狀態本身就包含了熱情。

可能很多人講我們已到中年,無法改變自己的工作,那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工作,可以做些微觀方面的改變。比如每天花一個小時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會容易的多。

也可以在工作中多尋找使命感和意義,來重塑我們的工作。我們發現即使是醫院的清潔工和環衛工人,他們中很多人也感到幸福無比,就是因為他們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並從中發現快樂,從而提升了幸福感。

如何在生活中獲得更多幸福?

《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生活中的幸福來主要來自於良好生活習慣,感恩的心態,愛和被愛的能力,簡單的生活。

讓我們先來看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幸福感的

有人說自律好難啊,習慣好難養成啊!如果已經有了習慣,要保持習慣就簡單地多,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每天刷兩次牙是一種習慣,不需要什麼強大的意志力。我們可以用相同的模式來養成新的習慣。

那什麼樣的習慣能讓你更幸福呢?你希望生活發生怎樣的改變?比如,每週運動三次,每天閱讀半小時,每個月看兩場電影,與伴侶每個星期二出去約會,每月徒步一次。每次養成的新習慣不要太多,一次一兩個就行了,畢竟人的精力有限的,多了難免顧此失彼。習慣被固定下來之前,不要試圖養成新習慣。

一旦你確定了一個新習慣,就把它列入你的計劃,然後開始行動,剛開始可能並不容易,可是堅持30天之後,一般一個新的習慣就可以固定下來,就會變得像刷牙一樣自然。

其次就是要在生活中多多表達感恩。每天要感謝生活給予你的一切,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才會有一種健康的心態。

表達感恩可以用定期寫感恩信和每天記錄5件讓你快樂的事情,讓你的幸福感提升。

感恩信可以寫給我們的朋友,愛人,父母,甚至我們的孩子,信的內容可以寫一些你們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一段難忘的旅遊,可以分享彼此的夢想和目標,這樣可以有力地增進親密關係。

每晚在入睡前,記錄5件讓你感到快樂的事情。這些事情可大可小,比如一頓美食,一場讓你開心的電影,一次別人的熱心幫助,一個有意思的想法,與朋友美好的下午茶時光等等都可以。

當感恩成為一種習慣時,我們就會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時刻,幸福感也會越來越強。

人際關係對個人幸福來說非常重要,而其中浪漫的親密關係是幸福真正的基石。保持浪漫的親密關係,我們需要無條件的愛和理解的愛。

我們從小就看王子和公主的愛情故事,故事的結局總是他們排除了一切困難終於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以至於我們一直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兩個人因為相愛進入婚姻,就會自然而然的幸福。

其實不然,挑戰的日子正是從結婚的第二天就開始了,可能會因為誰做飯、誰收拾衛生、誰刷碗、誰洗衣服等等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開始爭執,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吵中磨沒了愛情。

愛一個人就要無條件的愛他,當他成功時,為他開心,當他失敗時,為他加油鼓勁,無論什麼條件下,對他的愛的感覺不會變。

無條件的愛給我們建造了一個“幸福圈”,身在其中,我們就能勇敢的追求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

阿德勒說愛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所以愛就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們的幸福”。這需要彼此理解,我們也都有想被理解的慾望,那就需要對彼此打開心扉,把彼此內心最深刻的需求、夢想、期望、甚至恐懼分享給對方,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彼此。從而親密關係變得有趣、刺激、快樂且有意義。

書中也給出了一個在人際關係裡找到更多愛的方法,那就是完形練習。這種方法很簡單,就是通過在某個不完整的句子後面,創造多種可能的結尾,用這個簡單的方法,來幫助人們思考和領悟自己的生活,從而帶來有意義的轉變。

比如讓我開心的事情是......

相愛代表著.....

如果我的生活可以增加5%的幸福感......

多次重複的做這些練習,你可以連續練習15天,或者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每週練習一次,你可以一次做完,也可以分開來慢慢做。

《幸福的方法》丨這些幸福的方法你知道嗎?

要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為了幸福。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追求成就,不是為了追求金錢。金錢和成就,只是實現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最終目標。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幸福感才是衡量我們人生成就的唯一標準,它是所有目標目標中的最終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