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此一疫,安防人的幾點反思和感想

1. “智慧城市”被打回了原型

智慧城市建設搞了很多年,如火如荼,尤其是各種高大上的PPT,精美的插圖,智慧城市之下的“智慧XX”,涵蓋了交通、能源、電力、醫療、社區等等。“智慧”是個筐,啥都往裡裝。不過真正喜歡往“智慧”上靠的,主要是一些外強中乾的集成商或資本運作商。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依靠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提升城市運行效率,提高市民生活質量。但是,經此一疫,各地建設多年的智慧城市貌似並未發揮出亮點,尤其在調度與應急上。

人員管控、車輛管控、交通管控、醫療環境、信息採集、社區管控等環節,早期還是依靠傳統的辦法,進行設卡、攔截、紙質採集、電話收集等等,大量的人力投入及風險。

經此一疫,BAT及部分AI企業反而基於在算法及研發的優勢,及其TO C的特徵,快速落地一些場景應用,比如社區排查、信息登記等。

安防企業,基本都依託於紅外熱成像測溫進行落地,熱成像測溫屬於單點突破的剛需設備,屬於單點戰鬥級產品,是必須而有價值的,但不是打贏抗疫保衛戰的“全局性”的核武器。

未來的智慧城市,除了基礎服務,應該有較強的“預警、預判、應急聯動與響應”功能,更應該強調管理機制而不是過分依靠技術,智慧城市不能“自說自話”,應該與運營真正銜接。

智慧城市的格式應該是:智慧城市.exe而不是智慧城市.ppt。

經此一疫,安防人的幾點反思和感想


2. 紅外熱成像測溫亟需提升

傳統水銀體溫計面對疫情,缺陷明顯(接觸式、時間長),非接觸、快速測溫的紅外熱成像方式解決了水銀體溫計的缺陷,但也有自身問題。從政策來看,1月30號印發關於組織做好紅外體溫篩檢儀及配套零部件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緊急通知,通知明確將紅外體測篩檢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物資。基於ZC加持,一批批紅外熱成像企業、產品、解決方案快速浮出。

問題在於:精確度到底有多少偏差?配合黑體嗎?對環境有要求嗎?有貨嗎?是自己的技術嗎?是有效的解決方案嗎?熱成像測溫的弊端、缺陷、適用情況是否充分闡述給用戶?否則,為了迎合ZC及企業自身利益而交付的,不可用的、形式主義東西,與賣假的口罩的有何區別?

衛健委的回應比較客觀:紅外熱成像能夠實現非接觸、遠距離、多目標體溫檢測,可以減少人員接觸,相對安全便捷,但是,精確度受環境影響,建議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經此一疫,安防人的幾點反思和感想


3. 人臉識別的宣傳誤解及新挑戰

疫情期間,比較讓群眾困惑的是“人民群眾必須戴口罩的剛性需求”與“AI企業要進行人臉識別”之間的困惑。“戴口罩仍然可以進行人臉識別”,這個描述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戴口罩能否真正進行有效身份識別”,所以有必要澄清。

各種誤解及澄清如下:

誤區1: 戴口罩也能進行人臉識別,並以帶口罩通過閘機舉例。當人臉庫規模不大,並調低閾值,戴口罩進行人臉識別是可以的。人臉識別無非是採集及比對人臉特徵,從整個人臉到局部人臉(僅僅漏出眼睛),人臉信息缺失、精度下降,仍然可以通行。但精確度降低。

“是否戴口罩”的識別:這個很簡單,相當於工地“未佩戴安全帽”識別,檢測人臉區域,一旦識別未戴口罩,系統自動進行報警提示。

“人臉區域”識別:針對高密度人群,快速在畫面定位人臉,並結合熱成像攝像機進行畫面人臉定位及測溫,如同快速在畫面的行駛的車中找到車牌位置一樣。

近日有消息稱,市場有“通過在口罩打印人臉圖像以實現戴口罩情況下人臉識別”的產品,即通過口罩圖像補充了被口罩遮擋的人臉信息,共同實現“人臉驗證”。這與之前的“人皮面具”破解支付寶類似。面對活體、3D等模式下無效,還不如“局部人臉-3D識別”靠譜。

經此一疫,安防人的幾點反思和感想


4. 部分AI企業暴露資金實力及PR實力

之前有媒體曝報道,知名AI企業,扯抗疫大旗謀貸款,奇葩操作惹一身騷。報道中稱該企業申請1億貸款,用於開發“戴口罩人群中更加精準的人臉識別相關技術”。即上文提及的在目標人群中快速發現人臉並進行測溫。但是,因為表述不清,遭到質疑:抗疫期間,人們都戴口罩這個貸款開發項目是否合理?之後企業的PR回應也效果不好,繼續發酵。

本次疫情,安防企業表現林林總總,有的可圈可點,有的乏善可陳,有的吃相難看。企業的PR也是,一手忙於自家企業的募捐貢獻,一手忙於自家企業的解決方案宣傳,還有的忙於企業“疑似案例”的相關澄清和說明。演練與實彈、林林與總總,實力之差異,可見一斑。

5. 海康大華還是你大爺和二大爺

抗疫期間,無論方案快速反應,還是方案落地情況及影響力看,你大爺還是你大爺。因為品牌、渠道、客戶關係、服務支持覆蓋等,龍大和龍二海康和大華仍然表現優秀。

而紅外熱成像產品角度,紅外篩檢的核心芯片以進口為主,供應商包括Flir,以及2019年由Sofradir和ULIS合併而成的Lynred。國內高德紅外已建成8英寸0.25um批產型MEMS生產線,是國內唯一一條自主可控且具備批產能力的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生產線;大立科技在核心器件領域獲“核高基”重大專項資金支持,在非製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領域獲得重大突破。從整機領域來看,供應商主要包括大立科技、中電11所、高德紅外、華中數控等。

經此一疫,安防人的幾點反思和感想


但是真正廣泛落地的,海康和大華的比例更高,雖然並不掌握熱成像核心技術。如同不掌握CCDCMOS一樣引領全球安防行業一樣。

6. BAT是抗疫的戰略級選手

抗疫期間,安防企業的各種解決方案大多以紅外熱成像、閘機、訪客機、人臉識別等硬件“局部戰鬥”為主。部分AI企業則基於算法及平臺優勢,在“趨勢研判及人員信息角度”發力,屬於戰役層面。BAT基於雲計算及to C優勢,及眾多APP矩陣優勢,快速落地相關信息採集、上傳及匯查詢總的應用,包括針對個人及針對企業與ZF的不同應用。

也有企業基於國字號雲計算背景,接入了民航、鐵路、公路、衛健委等權威數據,彙總形成了“密切接觸者測量儀”,可以快速進行個人的相關查詢工作。通過後臺的數據庫比對碰撞,實現顆粒度較細的模型,並形成“疫情傳播雲測模型”。這是雲計算及大數據的價值。

7. 人群抗疫之外,注意視頻監控設備的抗疫

在舉國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之際,有件針對我國的網絡安全攻擊引起了廣泛預警。

上週,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佈了《關於近期境外黑客組織擬對我國視頻監控系統發起攻擊的預警通報》(以下簡稱《預警通報》),該《預警通報》顯示境外黑客組織聲稱將於2月中旬對我國發起網絡攻擊,以我國多家視頻監控系統作為攻擊目標,並公佈了其掌握的一批相關視頻監控系統在用境內IP地址。

經此一疫,安防人的幾點反思和感想


不完全統計我國公共安全的視頻監控設備約3300萬臺,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系統,屬於國家重要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一旦被攻擊,有可能系統遭到破壞、視頻監控的功能會喪失,視頻數據會洩露,可能嚴重危害到國家公共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