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知識過載的年代,我們會愈來愈不假思索地做事情,用固定的行為模式(甚至是條件反射式的)。因為社會越進步各種錯綜複雜的信息就越多,不可能每時每刻對所有的決策都進行通盤考慮。書中一開始講述了一個關於火雞的故事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
火雞媽媽是非常稱職的母親,它們有愛心、警惕性高、對小火雞呵護備至。它們會把小火雞攏在身下,而且花很多時間將它們農得暖暖和和、乾乾淨淨的。但火雞媽媽的育兒方法卻有點奇怪。實際上,所有這些育兒工作都是由一件事情引起的,那就是小火雞“吱吱”的叫聲。而小火雞的其他辨別特徵,如氣味、感覺或相貌,看起來在育兒過程中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如果剛出殼的小火雞發出了“吱吱”的叫聲,它的媽媽就會來照顧它;如果它沒有發出這種聲音,它的媽媽就會對它置之不理,甚至有時會殺死它。
動物行為學家曾用一隻雌火雞和一個黃鼠狼標本做實驗,生動說明了火雞媽媽對這種聲音的極度依賴。黃鼠狼是火雞的天敵。每當它們靠近時,火雞媽媽就會發出憤怒的叫聲,對它們又啄又抓。研究人員確實發現,即使是用繩子拉著黃鼠狼標本接近火雞媽媽,也會立刻遭到它們的猛烈攻擊。然而,同樣是這個黃鼠狼標本,當把一個能發出“吱吱”聲的小錄音機放入黃鼠狼標本體內時,火雞媽媽不僅會接受正在靠近的黃鼠狼標本,而且會把它攏在自己身下。一旦把錄音機關上,黃鼠狼標本馬上又會遭到兇猛的攻擊。
雌火雞的這種行為看起來非常荒唐。它會將天敵擁在懷中,只因為它會發出“吱吱”的聲音;它會虐待甚至殺死自己親生孩子,也僅僅因為它沒能發出這種叫聲。它看起來就像一臺母愛天性自動收到這種聲音控制的機器。但我們仔細想想這種有規律的、盲目機械的行為模式是否也會經常出現在我們身上?是不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別人暗中利用這種為模式操縱了呢?
書中的影響力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互惠
古語說: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任何人都不希望背後被同事或者朋友說成是小氣鬼,一旦被朋友請了一次客,就要牢牢地記住對方請客用了多少錢,並努力爭取儘快回請這個朋友,並計劃支出相應的金。這其實就是回報的心理作用。有些要求,要是沒有虧欠感,本來是一定會遭到拒絕的;可靠著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讓別人點頭答應。因為虧欠感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互惠原理有以下幾個特點:
互惠原理適用於強加的恩惠: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群體歡迎的。在使用拒絕-後撤手法的同時,還會藉助對比原理。最初價格較高的要求不光讓後面價格較低的要求看起來像是讓步,還使得後者的價格顯得比實際上更低。
二、承諾和一致
萊昂納多·達·芬奇曾經說過:在開始的時候拒絕總比在最後拒絕容易得多。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所以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地欺騙自己,以便在作出選擇之後,堅信自己做得沒錯。(所以選了一個很一般的男朋友,也會漸漸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覺得他不一般了。)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後情感合理化。
信仰、言語和行為前後不一的人,會被看成是腦筋混亂、表裡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有時候,言行一致甚至比做事正確還重要。故在接受瑣碎請求時務必小心謹慎,因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它不光能提高我們對分量更大的類似請求的順從度,還能使我們更樂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關的事情。
三、社會認同
周圍的人認為我們什麼樣,對我們的自我認知起著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一方面,是人們內心裡有壓力要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與行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還存在一種更為鬼祟的壓力,人們會按照他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時候,人人都傾向於觀察別人在做什麼,這會導致一種叫做”多元無知“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為我們詳細地闡述了這種行為。
現場有大量旁觀者在場時,旁觀者對緊急情況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第一個原因:周圍有其他可以幫忙的人,單個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減少了。
第二個原因:很多時候,緊急情況乍看起來並不會顯得十分緊急。可我們很容易忘記,其他旁觀該事件的人恐怕也在尋找社會證據。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喜歡顯出一副鎮定自若、從容不迫的樣子。每個人都得出判斷:既然沒人在乎,那就應該沒什麼問題。
我們會持有這樣的假設: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們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因為群體的成員並不是根據優勢信息才採取行動,而只是基於社會認同在做反應。
四、喜好
愛一件東西本身就是你的弱點。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會利用你的愛好,投其所好漸漸令你落入他們的圈套當中。那麼普世的偏好都有哪些呢?
首先,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我們會自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點,比如有才華、善良、誠實和聰明等。而且我們在做出這些判斷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外表魅力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長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時候獲得幫助,在改變聽眾意見時也更具說服力。
其次,我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處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我們總有這樣的傾向。(因為這也是代表喜歡我們自己)最後,人們總是喜歡播報好消息的人,不喜歡播報壞消息的人。所以把自己和正面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會使得別人對你的好感度增加。看看那些為君主帶來壞消息的信使的悲慘遭遇就知道了,但其實他們本來是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五、權威
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因為權威要麼掌握著更多的信息知識,要麼掌握著對我們的獎懲權利。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了話,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頭銜能讓陌生人表現更恭順,還能讓有頭銜的人在旁人眼裡顯得更高大。例如:開著名車的人堵在前面,後面一輛車的駕駛員按喇叭的時間比開一輛破車堵在前面的人長很多,對前者甚至不會按喇叭,因為開名車的人身價被這輛車拉高了。
六、短缺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機會越來越少的話,我們的自由也會隨之喪失。而我們又痛恨失去本來擁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願望,是心理逆反理論的核心。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從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地想要得到它。就像陳奕迅歌中所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閱讀更多 emanon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