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五 )

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五 )


1. 登封曲河窯出土唐代白釉綠彩執壺2. 定窯澗磁嶺遺址出土晚唐化妝白瓷執壺3. 遼會同五年耶律羽之墓出土定窯細白瓷穿帶瓶 4. 臨城邢窯博物館唐代“盈”字款執壺 5. 新密西關窯址出土五代白釉劃花爐6. 故宮博物院藏金代定窯印花龍紋盞7. 泰華古軒藏耀州窯五代青釉斗笠盞8. 曲陽澗磁村晚唐墓出土精細白瓷鳳首瓶 9. 臨城邢窯博物館藏“盈”字款白釉印花盤10. 泰華古軒藏耀州窯北宋青釉臺盞11. 銅川黃堡窯出土唐代白釉綠彩爐

在生產化妝白瓷的窯場中存在兩種情況:有些窯場在開始生產白瓷器時,以生產易於製成的粗白瓷為主,當技術成熱並找到了精良的原料後,就開始生產精細的、不施化妝土的白瓷器。如河北曲陽定窯,約從中唐時開始生產較多的粗白瓷,胎質粗松厚重,含有大量雜質。(圖七,2)但同時也生產極少量的精細白瓷。(圖七,8)到晚唐五代時,定窯已大量生產高質量的精細白瓷,胎質堅緻細密,釉色純白,不施化妝土。


三、以化妝土為依託的裝飾技法的發展——化妝土使用功能的擴展

以上論述表明,白瓷器從創制之始就有兩種製作方式,到唐代形成了不施化妝土的精細白瓷和施化妝土粗白瓷兩種製造傳統。前一種傳統造就了唐宋時期以邢窯、定窯為代表的標誌著北方白瓷器最高製造水平的窯場。而施化妝土的白瓷器,在唐代,尤其是初唐到中唐時期,它成為精細白瓷的一種補充和伴生產品。在邢窯,它與代表性產品精細白瓷共存;在定窯,它是精細白瓷出現前的初期產品,是初創時期工藝技術不成熟的產物,但精細白瓷產生之後,這類粗白瓷也成為了定窯代表性器物的補充產品。

晚唐到北宋初期(9~10世紀),白瓷器生產完全成熟,表現為白瓷器的兩種生產方式正式分野為兩支系統,即以定窯為代表生產胎質細白,施略失透的白色釉的精細白瓷;以磁州窯為代表的北方廣大地區眾多窯場生產的胎質較粗、胎色較深、在胎上施白色化妝土的粗白瓷。這兩類白瓷器都根據自身的特點,發展了富有特色的裝飾。

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五 )

1. 新密西關窯出土白釉劃花枕片2. 磁州觀臺窯北宋地層出土白釉綠彩爐3. 韓國黃海道州出土磁州窯白釉醬彩瓶4. 黑石號沉船出水中唐時期鞏義窯白釉綠彩注壺5. 邯鄲市博物館藏磁州窯白釉剔花盤口瓶 6. 美國私人藏磁州窯珍珠地劃花梅瓶7. 磁州觀臺窯出土白釉剔花瓷片8. 泰華古軒藏黑釉油滴碗9.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磁州窯黑剔鵲紋瓷枕10. 禹州神垕劉家門出土北宋末期鈞釉盒

(一)白釉綠彩裝飾白釉綠彩是用含銅彩料施於白瓷器的表面,在氧化焰下高溫一次燒成的裝飾技法。在燒成後的瓷器上,形成如嫩柳新荷般美麗的翠綠色彩斑,十分美觀。由於白釉綠彩裝飾以美麗的彩斑取勝,而不以紋飾的精美見長,(圖八,2)因此又被學者們稱為“白釉綠斑”(White with green splashes)。白釉綠彩瓷器中的彩料,起呈色作用的主要是氧化銅,在氧化氣氛中燒成後,呈現出鮮豔的綠色。其製作方法可能是在器物上先施一層白釉,然後再在白釉之上的局部乃至通體施一層含有銅呈色劑的彩釉,一次高溫燒成。燒成的白瓷器就會在局部或整體上呈現翠綠色的彩斑。白釉綠彩裝飾源自白釉陶上的低溫綠釉裝飾。北齊後期始應用於對高溫瓷器的裝飾。由於其明快鮮豔的呈色,工藝簡單易行,深受民眾的喜愛。從中晚唐時期開始,廣泛應用於白瓷器的裝飾上,首先在河南(圖八,4)、陝西地區流行,並逐漸向四周傳播,北宋時在北方地區達到極盛,此時幾乎所有的北方地區民窯都生產這類器物。北宋後期白釉綠彩開始衰落,金代時停燒。白釉綠彩的裝飾方法被鈞窯所繼承,產生了天青釉加紅彩斑的裝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