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要如何教育?

家和萬事興5593


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他需要我們的撫養和監護。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他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決定。只不過,在他擁有的資源不完全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你有權利滿足或者拒絕他。然而,不管滿足或者拒絕,我們都需要讓他意識到一點,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需要為此付出努力。所以,用我們全新的態度重新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探索期”。對於叛逆期,我覺得家長可以處理好以下幾點:

1.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尊重孩子的想法或意見,家庭氛圍民主,充分尊重孩子的話語權。

2.平和的心態與孩子相處,遇事不要急,更不要說狠話或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能夠作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長輩。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3.家長能夠幫助孩子度過迷茫期,因為迷茫,或許才會更叛逆,幫孩子樹立自信心,哪裡叛逆,因為啥叛逆,弄清楚才會對症下藥。

以上就是我對叛逆期孩子如何管理的相關回答,希望能幫助到您。




中醫明蘭育兒


跟孩子成為平等的朋友

任何防線的崩潰都從內部開始。這個道理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同樣適用。

孩子叛逆的時候,對於大人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都會聽不進去。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犯錯,特喜歡講道理。要知道道理誰都會講,興許孩子自己也知道,只是做不到而已。叛逆期的孩子你跟他講道理,除了讓他對你反感,甚至會加重他的叛逆心理。

當然,作為家長的我們,不是不要不跟孩子講道理了,而是換一種方法,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去跟他聊道理,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突破孩子的內部心理防線。這樣,孩子會更容易聽取我們的意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努力去改正。

至於怎麼跟孩子成為朋友,這個需要家長平時在跟孩子相處過程中,要抱著與孩子平等的心態跟孩子相處。不要以為自己是大人,以為自己比孩子懂的多,以為孩子不懂事。要以同一立場考慮孩子問題,再指出父母立場,感同身受教育孩子。


照了汗青


孩子叛逆表現出不聽話是很正常的,叛逆期的孩子會對家長命令式的教育表現出反感,儘量和孩子用平等商量的口吻說話。



另一方面也要自省一下,家長自身的要求是否合理,對於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如果別人強迫你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你會是什麼感覺呢?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就一般的事情來說,可以隨著孩子本身的意願來做,給他愛和自由,過多的限制反而會抑制孩子天性的發展。



但是對於安全、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是需要界限的,不能觸碰別人的界限,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自由。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為自己的事承擔後果。

不用過多的言語教訓或教導,家長以自身為表率,言傳身教,慢慢的影響孩子,這樣也不會激起他的叛逆心理。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蒙臺梭利常青藤MIS


如果你的孩子有厭學、叛逆、早戀、有網癮等問題,而你又束手無策。那麼,你需要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知道學習的樂趣,愛上學習;我看到很多家長對此頭疼, 就把兒子轉變的過程方法,在百度寫了篇文章 叫(陸簧暢的改變) 。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肯定能幫到你們!可以緩解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knhlgfdcvbny


每天都有回答不過來的問題等著我,我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深深的嘆息,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庭幸福已經慢慢的遊離,孩子的未來讓我擔憂。

昨天我們倆在頭條上面說話,今天自己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她的逆反的孩子,我們倆已經成了好友,從昨天加了好友到今天一直在討論孩子的事。

我似乎看到經歷兒子逆反的自己,只是我有愛人可以依靠,她只是一個單身的弱女子,一個面對著十五歲的兒子、無能為力的單親媽媽。

我們倆一直在想辦法,我把自己以前的經驗、做法都毫無保留的告訴她,希望能對她有所幫助。

看到她發過來流淚的小表情,我彷彿看到了她眼角無聲流下的淚,孩子在我心裡永遠是最重的。

青春期逆反跟家庭的幸福指數有很大關係,父母經常帶著孩子玩,跟孩子溝通、交流、互動多的,我覺得孩子逆反的會很少。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一切順其自然,孩子的身心愉悅、健康是一生的目標。



liufang劉芳


叛逆的孩子,往往情緒波動比較劇烈,容易失去理智。這時候,父母不能也跟著失去理智,更不能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去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的冷靜有助於孩子冷靜。

軒軒8歲多了,父母的話他經常聽不進去。媽媽說:“軒軒,你作業寫完了麼?趕緊寫去,一會要吃晚餐了。” 軒軒邊看電視,邊玩他的玩具槍,不搭理媽媽。媽媽想走到他身旁催他,他就趕緊跑。

爸爸發話說:“軒軒你趕快給我寫作業,不寫完就別吃晚飯了,那麼點作業半天都寫不完,還看電視!”說著,爸爸就把電視關掉了。等媽媽把晚飯做好,軒軒的作業依然沒有寫完。

爸爸問他怎麼還沒寫完,軒軒一字一頓地回答:“我、就、是、不、想、寫!”


第一次發生這事的時候,爸爸暴跳如雷,把軒軒揍了一頓。但是後來爸爸冷靜下來,知道情緒失控並不能解決問題,決定冷處理一段時間。軒軒不寫作業,爸爸也不催他,只是淡淡地說,“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爸爸媽媽。”


軒軒享受了好幾天不寫作業的“特權”,從不寫作業這件對抗中找不到新的樂趣了,又重新寫了起來。


有些家長與孩子在溝通中特別容易失控,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是針鋒相對,毫不示弱。對於叛逆狀態下的孩子來說,家長的情緒會主導著孩子的情緒,家長做好情緒管理,冷靜應對,孩子也就成了一隻巴掌,拍不響了。


父母這樣做也是非常好的示範作用,未來孩子習得後,處理問題也學會冷靜應對,這對於孩子成長是很有益處的。


親子教育何小英


青少年叛逆期是絕大多數父母都要面臨的問題,有的孩子叛逆期表現比較溫和,更多的則表現為激烈對抗。結合我家兩個孩子成長的經歷,總結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驗。

一、什麼是青少年叛逆

青少年叛逆是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對獨立最強烈的要求,他們此時很少聽從父母的建議。這種叛逆狀態導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激烈對抗。對父母來說孩子的叛逆好像是自發的、不合邏輯的,但這種行為背後有以下幾個根本原因。

二、孩子為什麼會叛逆

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叛逆有多種原因:

1. 渴望獨立:青少年階段是介於成人和兒童之間特殊時期。這個階段會促使孩子想要改變現狀的動力激增。渴望獨立的衝動會使他們對規則產生越來越多的反抗,也不再聽從父母的話了。

2. 分歧加劇:他們從小遵循的規則,在這個階段看起來卻是令人窒息的。他們質疑這些規則背後的理由,認為這些規則限制了他們的自由。他們更喜歡對他們這一代人來說“很酷”的事物,但這些事物可能並不被父母認可。

3. 衝動決定:青少年容易做出衝動的決定,他們的判斷力會被尋求和體驗新鮮刺激的慾望所壓倒。最終他們可能會做出違反規則,無視風險的行為。當父母反對他們的這種態度時,這就演變成了一種反抗。

4. 同伴影響:青少年的孩子更重視同伴群體的意見,這樣做可以使他們成為這些群體的一份子。即使父母反對的情況下,他們也想做一些事情來取悅同齡人。

5. 腦部變化: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神經元之間的聯接要到20歲以後早期才能發育完全。青春期對大腦結構的影響更加劇烈,發育不完全的大腦神經影響了他們的決策,導致產生叛逆行為。

6. 激素分泌:青少年體內分泌的荷爾蒙激素會導致思維過程產生的劇烈變化。例如,男孩在青少年時期的睪丸激素的分泌量是以往的十倍。性激素對大腦功能會產生重要影響,可能會影響基本的神經遞質,導致青少年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

三、父母如何應對青少年的叛逆行為

孩子的反抗可能會讓你很是上火。不過,彆著急,你可以用以下簡單的方法來應對:

1.保持冷靜

A.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如果你找不到他們反抗你的原因,先不要感到氣憤和驚訝。

B. 保持冷靜,用平和的語氣問他們在想什麼。

C. 對孩子展現出非攻擊性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並在你的語氣中表現出關心和真誠。

2.不使用嚴厲的懲罰

A. 對孩子懲罰不會像他們小時候那樣奏效。青少年可能會變得咄咄逼人,甚至會故意做錯事來表示反抗。

B. 不要打孩子,把他們鎖在房間裡,或者禁止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作為懲罰。

3.像朋友一樣溝通

A. 與你的孩子像朋友一樣交談。你也經歷過青春期,想一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怎麼想、怎麼做,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能促使你用恰當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B.減少家長用語,如,我是你的爸爸,我比你知道的多,所以你要聽我的。而是使用輕鬆的語句,如,嘿,夥計,我是你的爸爸,也是你的朋友,我想一起一件事,咱們兩個聊聊。

C. 隨意的談話和平和的語氣可以緩解青少年的叛逆行為。

4.表明你的意圖

A.除非你把所制定的這些規則的背後原因給孩子解釋清楚了,否則你的孩子是不會理解這些規則的。例如,如果你禁止孩子外出參加深夜聚會,那麼就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因為擔心他參加這樣的聚會可能會被他人誘使或脅迫參與飲酒、吸菸和吸毒等違法行為。

B.進一步溝通,解釋以上這些不良行為將如何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甚至他們的家庭。可以舉一些身邊的案例警示孩子。

C. 如果孩子清楚了做錯事的不良後果,他們就會明白你所制定的這些規則背後有合理的原因。

5.提出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A. 和你的孩子講道理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對他們的要求妥協。你可以讓你的規則基於原則的情況下滿足孩子部分要求。

B. 提出一個對你和孩子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例如,我允許你去郊遊,但有一個條件是下午六點之前必須回家。這會讓孩子覺得你很隨和,是可以變通的,不只是命令他們做事。

叛逆的孩子總會讓父母感到異常的焦慮與不安,覺得你和孩子的“戰爭”無休無止,未來看不到希望。但是,無論現在孩子處於何種狀態,家長們都要時刻保持冷靜與理性,著眼於和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為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打下堅實的基礎。


父母之道Parenting


您好。


不知道您家孩子幾歲?


通常說來,孩子的成長有兩個叛逆期。第一叛逆期是2歲,我們有“terrible two”這個說法,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意識,想要探索感知世界以及自己與世界的聯繫,但是大人不瞭解常常限制兒童,兒童的內在需求不能被滿足,於是就會出現叛逆的情況。另一個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青春期了,孩子走向獨立,自我同一性建立,又是學業緊張的時候,遇到家長不懂孩子心理,嘮叨壓制,使得孩子走向叛逆。


面對孩子叛逆,我認為並不是用單純地教育去解決,這本身就是把叛逆的責任推給了孩子,認為教育好了就不叛逆了。事實上,孩子叛逆,有生理和心理機制在起作用,家長的養育方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懂孩子,會愛孩子的家長,就會養育一個沒有明顯叛逆表現的孩子,這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靠養育智慧塑造出來的。


因為不知道您家孩子在哪個年齡段,沒有辦法給出特別針對那個年齡段孩子特點的養育方法。就籠統的一般情況給幾點建議吧:


1. 兒童的成長是發展的,個性化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自己。每個孩子出生後的內在核心任務就是發展成為他自己。如果這個過程裡,他受到了阻礙、壓制、總是被指著,被控制,那結果可想而知。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當家長的要反省一下,自己平時對待孩子的態度的方式,有沒有強勢,強迫,挑剔,控制。


2.充分了解每個年齡段的兒童的心理特點,不在關鍵期裡因為不懂孩子而傷害孩子,影響到親子關係。 內心沒有安全感,沒有家庭的溫暖,不被人瞭解,內心孤獨、苦悶、用錯誤方式來吸引大人的關注甚至是報復家長。是家長的“不懂”“不暖”將孩子推向了叛逆的一面。



3.學會傾聽孩子,關注孩子的內在需求。有時孩子用叛逆來試探父母,如果孩子好父母愛,孩子不好就不給孩子好臉,讓孩子誤以為自己不被愛了。甚至有的家長直接用語言暴力甚至動手教育,這對孩子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告訴孩子,“無論怎樣,媽媽都愛你。” 孩子得到愛的確認,無須再用叛逆去試探父母的底線。


4. 瞭解孩子的困惑和困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建立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有事可以跟家長訴說,尋求幫助,而不是走向社會向不良少年尋求共鳴和關懷。


5. 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只有大人改變才會讓孩子改變。推薦一本書《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也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探討養育之道。


夢田的稻草人


很多時候,父母都覺得孩子很煩,孩子在家裡不是弄壞這個,就是弄壞那個,在學校裡總是惹是生非。再後來,孩子長大了,對父母愛答不理,徹底關閉與家庭的溝通渠道。

面對孩子的這種狀態,大部分家長都是心開始慌了,甚至開始焦慮。很多家長這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未免有些後知後、覺束手無策。

如何培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如何灌溉這顆獨特的種子?心理學家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心理博弈的關係,其中最為關鍵的有五點:

1、父母和孩子除了年齡差距,其實一般大,認識到這一點,培養出的孩子大不一樣

陶行知說:“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心大的父母總是以為,“孩子還小,他還不懂”。人小鬼大,你一不留神,孩子就長大了,就懂事了。就知道父母的喜怒哀樂樂。其實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每天抽出一段時間,和孩子認真溝通,發自內心的走進孩子的世界,傾聽一下他們的呼聲。這對培養孩子的親和能力大有好處。

2、我們常常說要尊重孩子,那怎樣做才是尊重呢?作為父母放下身段,去傾聽孩子說話,就是最大的尊重。作為成年人,你仔細回想一下就能感受到。如果有人願意認真傾聽我們說話,我就會發自內心的去認同對方。父母是不是願意聽自己說話,這種感受對孩子來說,很敏感,因為尊重,是孩子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孩子們可能不會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這種感受,但是內心都會得到被認同的價值感,這樣的孩子大都會樹立一種初期的自信。

相反,如果沒有得到尊重的孩子,就會感到被父母忽視、否認。而我們常常忽視了這一點,最後發現,孩子其實什麼都懂!

3、命令孩子總會得到逆反結果,邀請才是培養聰明孩子的好辦法

陶行知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如果孩子沒有興趣怎麼辦?這是很多父母都頭疼的事情,興趣不是天生的,興趣需要發現,需要引導,如果用命令的口氣去強迫孩子產生興趣,那麼這種興趣一定是不快樂的。不快樂怎麼產生興趣?所以,我們父母要從導演的角色轉換成演員,參與到孩子的劇情中,主動邀請孩子參與,努力發現你和孩子共同喜歡的事情,才能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增進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4、建立孩子的自信,從當家作主人開始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現在很多孩子的日常,很多父母既擔心孩子受苦,又想著讓孩子自立,其實很簡單,只要每天十分鐘,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給孩子管理家庭事務的權利就可以了,為什麼呢?父母不要小瞧這個權利,參與家庭勞動、參與家庭決策,會讓孩子感受到家庭主體地位,如果能採納孩子的意見或達成共識,更會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價值,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家庭中很重要,不知不覺中,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都建立起來了。

5、孩子像二哈一樣破壞拆家,你怎麼辦?

孩子在探索未知面前毫無自控力,這話一點不假,很多父母頭疼,今天孩子把鐘錶拆開了,明天把玩具拆散了,後天逼的貓狗離家出走了。

面對這樣的熊孩子,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制止,甚至打罵,告訴孩子以後不要再犯錯了,這樣做的第一個錯誤是,否認了孩子的心理,還沒問清破壞玩具的原因,就貼上錯誤行為的標籤,這是心理打擊。第二個錯誤是,否認行為,總是輕易把東西弄壞,孩子會認為自己笨,能力低下。最麻煩的是第三個錯誤,那就是最後一句“以後不要再犯”,這等於直接把孩子關進監牢,判了刑。對孩子管教的過程中,尊重和引導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鼓勵孩子嘗試的動機,還要理解犯錯的行為,更要找出幫孩子避免犯錯的方法。對於孩子犯下的錯誤,疏導二字其實很重要。

有段話說的好“所謂的叛逆,是孩子成長時父母的缺席,愛的缺席, 耐心的缺席,尊重的缺席,溝通的缺席······,如果你只是發現孩子不好的一面,可能是您自己的打開方式不對!而忽略對孩子的管理。 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所以,管孩子要用腦,用心,再次與您共勉!


陽光語言矯正師


哥嫂家的兒子小澤剛上初中,住在學校。每個週末回家,哥嫂打車接送。後來為了方便接送,哥嫂買了一輛新車。有一次,正好趕上端午節,哥嫂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跟回家過週末的兒子一起吃。哥哥嫂子心疼孩子在外生活的不容易,兩人分別把自己的鴨蛋夾給孩子。結果小澤一副嫌棄地樣子說,給我夾這玩意兒幹啥?哥哥和嫂子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飯後,孩子玩手機,老師曾跟哥嫂提及過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於是,哥哥趁機跟他交流,希望孩子少玩手機好好學習,並說為了他上學特意買的新車,希望他不要辜負父母的心意。結果,小澤說,誰讓你買了,我又沒讓你買車!哥哥一聽,怒火中燒,情急之下扇了孩子一巴掌。

每個家長聽到孩子這樣說話,都會很惱火,認為孩子什麼事情都跟家長對著幹。但實際上,並不是。是孩子長大了,家長卻停留在他們小時候。家長還沒做好準備接納孩子的成長,總是用想象跟孩子交流。而要想化解矛盾,應該做出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要提高自己的養育效能,才能讓孩子與自己真正地交流。

《P.E.T.父母效能訓練》就是幫助父母找到最高效而簡單的親子溝通方法。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他用了40多年的時間研究家庭教育,總結出的經驗與方法備受推崇。已經有50多個國家的人,採用這套方法重塑了快樂和諧的家庭環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套方法中的一個,用接納與傾聽來增進親子關係,加強雙方的交流。


1.親子溝通出現問題的根源是不接納。

在心理學家托馬斯看來,親子溝通的最大障礙在於父母的不接納。 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成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對方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父母採用了不接納的語言,比如,評價、責備、批判、教訓、教化、警告等。這會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父母口中認為孩子有多差勁,孩子就會真正成那樣差勁的孩子。另外一種,孩子會把心事藏在自己的心裡,不再跟父母進行交流。

有個電影叫做《十月的天空》,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20年前的美劇,至今在豆瓣擁有8.7的高分。故事的主人公荷默從小生活在礦山,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未來會成為一名礦工。可他自己卻偏愛火箭,經常研究火箭發射,而父親對他的愛好嗤之以鼻。有一次,荷默過生日,他正在興致勃勃拆開大家送給他的禮物。父親忍不住開始教訓他,一個孩子應該把精力放在正道上,關心自己的家鄉,而不要浪費時間做研究火箭這種無用的事情上。結果兩個人大吵一架,荷默離家出走。

雖然最後的結局,荷默加入了美國航天局,父親也認可了他。但在孩子的生命中,不被接納的感受永遠不會被抹滅。被譽為中國內地最懂生活的女作家秋微曾經說過,對生命而言,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

的確如此,不接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在藐視生命。



2.學會接納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行為接納

接納是一切親子溝通的開始,那麼,父母要學會如何接納孩子。 父母對於孩子的接納,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表達,一種是語言,一種是非語言,也就是行為。我們先說行為接納,就是當孩子發生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不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接納。比如孩子畫畫,父母在旁邊靜靜的看著,而不是告訴他該怎麼畫。讓他自己玩,給他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他就會感受到自己被接納。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裡曾提到,龍應臺看到安德烈吸菸,很想衝上去把安德烈手中的煙搶下來扔進大海里。但是作為母親,龍應臺深知不應該這樣做,她需要把安德烈當做一個成年人來看待。就連龍應臺的朋友們都好奇,她是怎樣忍受著18歲的孩子坐在自己的面前抽菸的。其實,答案再簡單不過,安德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龍應臺的附庸。父母擁有這樣的胸襟包容孩子的成長,孩子便會生出智慧之花。從書中我們也能窺見,安德烈是個很有思想的人,這有龍應臺的接納不無關係。

懂得接納孩子,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宋慶齡曾說過,在一個人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是家庭。一個孩子在家裡能不能被接納決定了未來在社會的生存狀態。當孩子在被接納的關係中成長,會發展出創造力,甚至可能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並真正地思考人生。


3.學會接納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語言接納

說完了行為接納,再來說語言上的接納,實際上,語言接納應用更加廣泛。語言接納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邀請孩子說話,讓他們打開心門。第二層肯定孩子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

先說一下,該如何邀請孩子談話。常見的情況是,孩子說話,父母插嘴。比如孩子說我今天吃了一串雪糕,父母馬上就反應說,雪糕對身體不好。孩子本來很興奮地想告訴父母這雪糕與眾不同,但父母這樣說完,他便毫無興致了。父母要想和孩子進行交流,需要讓孩子多說,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用最簡單有力的方式來回應她,不帶有任何意見。比如說,哦,這樣啊!明白了、有意思……當然還可以更加明確的說法,像給我講講細節、再給我解釋一下好嗎……這樣簡短的語言可以邀請對方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

在《媽媽是超人》中,嗯哼要榨果汁,他直接把藍莓放在杯子裡,自言自語道,這個果汁一定好喝,霍思燕 沒有打斷他。嗯哼又把水放進杯子裡,好像沒有味道。他又說到,得攪拌才行,我敢肯定這個可以。整個過程中霍思燕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微笑地問他,你覺得呢?嗯哼在媽媽的鼓勵之下,最後自己找到了答案。 其實,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被接納,他就會接納對方,彼此建立信任。心理學博士張怡筠曾說過,父母親不帶價值判斷的傾聽,是讓親子之間建立溝通意願及信任的重要基礎。


那麼,之前我們讓孩子開始說,當孩子說了以後,我們該怎樣聽呢?要積極傾聽肯定孩子的感受。一個孩子想要跟父母交流,他一定是遇到了事情,要麼開心、要麼焦慮、要麼傷心……他想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而父母需要做的是,捕捉孩子的情緒並給予反饋。回應孩子的時候,用你開頭,同時給出情緒的補充。比如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是想出去玩,所以著急吃飯嗎?或者,你是因為比賽輸了,所以覺得很難過。要注意,陳述的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你的。假設你說,比賽輸了,你需要再提高。這就不是積極傾聽,只是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在紀錄片《中國的網癮少年》中,一個16歲的網癮少年對父母說:“每次我說什麼,你們總是‘不理解’、‘不相信’。我特別壓抑和孤單。我上網是因為有人在網絡的另一頭可以關心我。”其實,外人都看得出來,孩子需要的是溝通和傾聽,偏偏他的父親沒有看到孩子的痛苦,繼續抱怨著,“我養了你16年,你為什麼要這樣?”孩子崩潰喊道,“我死給你看,把命還給你”…… 所有那些上癮的孩子要得並不多,只是想和父母多交流,說說話。孩子對世界的一切好奇和感受,都想跟人分享,僅此而已。

現代社會表達自己的渠道太多,微信、微博、個人平臺……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真正在聽。尤其自己最親的人,都不願留下耳朵傾聽,那還有誰願意聽自己呢。

盧梭曾說,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別人愛我們。接納也一樣,當我們接納別人的時候,也希望別人接納我們。人與人需要的是彼此交互的心。尤其,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環境裡,父母的給予太重要了。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將會影響每個人一生。” 遇到事情,打罵、批評、指責孩子永遠是最低級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找到真正的溝通方法,才能讓孩子感覺舒服且暢所欲言。

當然,這需要父母作出努力,每個優秀父母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