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遇到她,看到的是愛情烈火焚身,中年遇到她,讀懂人性


青年遇到她,看到的是愛情烈火焚身,中年遇到她,讀懂人性


如果二十歲的時候,遇到托爾斯泰和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肯定跟現在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套用托爾斯泰開篇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部作品的故事,大家讀到的是一樣的,但是在內心的反應,掀起的波瀾,是各不相同。

沒有閱歷的人讀這部作品,更多的會看到安娜的悲劇命運。覺得這是瘋狂的追求愛情,但最終失敗的悲慘結局。我慶幸現在才開始讀它,避免了把這個故事,當成一個愛情故事來讀。


青年遇到她,看到的是愛情烈火焚身,中年遇到她,讀懂人性


關於安娜這條線索,在前半部分,的確像一個簡單的婚外戀故事。但因為托爾斯泰之後,這一兩百年的文學以及電影,關於婚外戀的敘述已經太多太多。所以我剛開始閱讀《安娜·卡列尼娜》前半部分的故事,心裡不免生出了不耐煩,差一點就想放下,不讀了。

我還沉浸在前一段時間,閱讀《戰爭與和平》的情緒裡。我特別喜歡《戰爭與和平》。我喜歡那種大開大闔,從不同的人物細節,呈現一個整體的世界。就像涓涓細流,最後匯成江河,匯入大海。托爾斯泰描述的戰爭與我在其他的作品裡看到的戰爭完全不同。他著墨於每個細小的人物細節,然後整個戰爭呈現出一種布朗運動的狀態。所有的人和事,既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又被情緒環境支配,最後在整體上出現一種難以預測,不可把控的形態。混沌的,難以言明,一說即錯,難以言表。像“氣場”或者“薛定鍔的貓”一樣,不可觀察,即時變化,充滿隨機,又有一種“氣數”一樣的,事後才能看清的命運。我相信這才是最真實的戰爭狀態,最真實的歷史面目。因為特別喜歡《戰爭與和平》,所以開始對《安娜·卡列尼娜》就不是那麼接受。


青年遇到她,看到的是愛情烈火焚身,中年遇到她,讀懂人性


但繼續讀下去,我發現,在這部作品裡展現的這個複雜的世界跟我們所處的時代,雖然相距遙遠,但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小說的背景和觀念,都跟我們現在的世界有關聯。人們面對的東西方衝突、社會階層變更、新舊觀念差異、工業與農業轉型的問題,以及追尋信仰的問題。

這種了不起的鉅著,都會有這樣強大的優勢:你從哪個方向,都可以閱讀它。你是少年心性關注情情愛愛,你就可以看飛蛾撲火的愛情,然後看愛情走向絕路,你也一撒熱淚,或者同情女主人公,憎恨毀滅她的勢力,或者反思這樣的愛情選擇。如果你心智成熟,但對世界充滿疑惑,懷著探索世界的心情來讀,這部鉅著會印證你心中的一些疑問,你就可以看到,這部作品裡面呈現世界矛盾,你發現,這一兩百年,世界並沒有多大的變化,這跟科技無關,跟我們的觀念有關,也跟人性有關。


青年遇到她,看到的是愛情烈火焚身,中年遇到她,讀懂人性


我特別佩服托爾斯泰對各類人物心理的強大把控能力。如果從心理分析來讀這部作品,都能讓人有非常深刻的領悟。下一篇文章,我打算談談那些與我們相通的心理。通過閱讀他人的故事和心理,更好地認識自己,這本來就是文學的重要功能和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