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隔閡的母愛令人唏噓,家族的希望難以承載

“兒寒乎?欲食乎?”在《項脊軒志》中,歸有光對亡母的回憶轉述自家中老嫗的片言隻語。“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文中說的是老嫗在項脊軒裡面,歸有光的姐姐在老嫗懷中哭泣,歸有光的母親聽見了就從項脊軒門外用手指叩門關切地詢問。

每每讀到這裡,想象當時的情景,令人感動不已。而對於八歲喪母的歸有光來說,老嫗的回憶自然更是令人唏噓不已。因為,年幼喪母,自然對母愛的體驗不夠真切,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僅有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老嫗的話觸碰了他的“痛處”,他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所以“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項脊軒志》:隔閡的母愛令人唏噓,家族的希望難以承載

情至真至切者,直達人心。人之情如此,文之情亦是。也許有的讀者不大理解,一位母親對孩子衣食的關心不是再正常不過嗎?何以這裡讀來卻有另一番動人的力量?其實仔細想想,歸家也算是體面人家,歸有光的曾祖中過舉人,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在朝廷當過官,那麼,在這樣的家庭裡,撫育孩子通常由家中保姆負責,就如魯迅小時候由稱之為“長媽媽”的保姆阿長照顧;而且有時子女好幾個,身為母親,對每個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就更加有限,所以,歸有光母親的片言隻語恰恰流露了母愛最本真的一面,讀來自然打動人心。

《項脊軒志》:隔閡的母愛令人唏噓,家族的希望難以承載

歸有光自少年時代便在項脊軒苦讀,除了對讀書生活本身的熱愛,“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怡然自得,當然也出於對考取功名的追求,何況歸家到了“諸父異爨”、“東犬西吠”,在家裡先用籬笆再用牆劃出自己的“小地盤”的地步,目睹家族走向衰敗的種種表現的歸有光,自覺承載著重振家業的重任。而祖母對歸有光的愛,慈愛中也帶著殷切的期待。“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祖母對整日在項脊軒閉門苦讀的歸有光,有憐愛,但更多的是從他身上看到了重振家業的希望。歸有光的祖父、父親都未考取功名,歸家家道中落因此也有跡可循。祖母的無奈、擔擾可想而知,歸有光也由此承載了家族的希望:“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祖母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她拿來了她的祖父在朝廷任職使用的象笏,對歸有光說“他日汝當用之”,希望有朝一日歸有光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項脊軒志》:隔閡的母愛令人唏噓,家族的希望難以承載

可惜,造物弄人,經歷了六次鄉試的歸有光,直到三十五歲才考中舉人,六十歲才考中進士三甲,之後也只是擔任州縣小官。在那個時代,命運沒有成全他重振家業的重任,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他至少留下了“文名”,也算是另一種告慰吧!

時空穿越至今,我們會發現,母愛是亙古不變的,然而,一些理所當然地承受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的孩子卻已對“母愛”變得麻木;孩子承載著家庭的希望,然而,家長的焦慮卻往往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