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正大規模“撤離”中國?別鬧了,世界離了我們就不轉了......

外企正大規模“撤離”中國?別鬧了,世界離了我們就不轉了


這次“新冠病毒”實在是太狠了,不分地域、無視種族,不接受投降,先在中國肆虐,然後迅速蔓延至全球,對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

有經濟學家直言,我們新一輪全球經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

在這次抗疫大戰中,上至權貴,下至老百姓無不擔驚受怕,不少國家甚至推出了“以鄰為壑”的措施。

推動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全球化也出現了逆轉跡象。

1


不必當真,媒體以博眼球為生

近日,兩條消息刷爆網絡,幾乎引發全民焦慮。

一則是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呼籲,在中國的美國公司迴流,搬家成本全部由政府“買單”。

另一則消息是,日本政府呼籲日本企業撤離中國,“改革供應鏈”項目將出資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

消息一出,外企將大規模搬離中國的報道開始刷屏,引起輿論熱議。

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當下,該消息的瘋傳讓不少人開始擔心,部分人甚至認為,可怕的戰爭將至。

大家對此大可不必聽風就是雨,讓媒體帶到溝裡去了。

要知道,媒體以博眼球見長,為了出爆炸消息,不惜片面、過度、甚至誤導解讀。

所以別讓媒體嚇唬你了,外企大規模回遷幾乎不可能,特別是最近幾年。

外企正大規模“撤離”中國?別鬧了,世界離了我們就不轉了......

2

中國優勢,暫無替代者

我得出以上結論基於兩個邏輯。

一是由於中國有獨特優勢,不是說轉就能轉的;

二是資本逐利,成本雖然不是唯一考慮的因素,但也是最主要的因素。

先看第一個,轉移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和中國獨特的優勢有關。要想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兩個因素不可缺少。

第一是綜合成本,第二是效率。

和歐美相比,中國製造業成本還是窪地,大部分企業迴歸母國還是不太現實的。雖然和東南亞比,中國單一成本已經不低,但綜合成本優勢依然明顯。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中國有產業集群優勢。現在,中國在你所知道的大部分產業都形成了集群優勢。

比如說大疆無人機,為啥能在深圳迅速發展起來,深圳的集群優勢功不可沒。

你需要什麼配件都能供給,除了中國,沒有其它國家有這種優勢。

現在許多技術產品,在美國完成創新設計,然後由珠三角規模生產,已經成為最高效、最便捷的形式。

從效率來講,中國勞動力非常優質,生產效率在世界上都屬於最好的。

效率本身就是衡量成本優勢的標準之一,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對此有過描述,這也是為何蘋果手機生產不願意遷回美國的原因之一。

此外,高效率的政府也是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幾年前,中國政府拼命搞基礎投資,基建的成熟,不僅降低了產品的綜合成本,且提高了總體效率。

要知道,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大量製造業轉移到東南亞,因為東南亞實在搞不定,才又轉到中國來。

上次不行,這次被寄予厚望的東南亞,難道會不一樣?我表示懷疑。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球化趨勢逆轉似乎難以避免,但在未來一兩年時間內,大規模遷出中國是不大可能的(除非出現嚴重的黑天鵝事件)。

外企正大規模“撤離”中國?別鬧了,世界離了我們就不轉了......

3

資本逐利,無國界

再說第二個邏輯:資本都是逐利的。

說這個邏輯之前,先澄清下,歐美政府和企業的關係,和咱們國內的政企關係並不一樣,更有點像物業和住戶的關係,通常只能建議,而不能強制。

企業來中國都是來賺錢的,他們不走,政府也沒什麼好方法。

其實,日本政府的建議早在一個多月以前就發佈了,只是新聞沒有爆出來。當時的背景是中國停工、全球還在正常生產,因為擔心中國的供應鏈中斷才發佈的。

現在的情況正好倒過來,自然時過境遷。美國的連政府建議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個人倡議,所以大家不必過於認真。

再說,資本都是逐利的,更確切地說是資本後面的人性都是貪婪的。

你不讓我賺錢,怎麼行?

現在全球化逆轉跡象,成本不再是企業家考慮的唯一因素,但仍然是最重要因素,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利潤的多少及有無。

之前,全球化浪潮之所席捲了這個星球的每一個角落,就是企業在全球範圍內追求成本最優化。

近數百年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證明,資本無國界,資本無邊界,資本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在大多民選國家,政府很大程度上就是資本的代言人。

資本家只為利潤服務,利潤在哪裡,他們的忠心就在哪裡。 資本沒有國界,資本家也就沒有國界。

資本在全球逐利是好是壞,我個人覺得只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就應該提倡,這就基本國策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的底層邏輯。


外企正大規模“撤離”中國?別鬧了,世界離了我們就不轉了......

4

無腦抵制,會讓你我成為受害者

資本帶動的這波全球化浪潮,是這幾十年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之一,你我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

去年,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落地,龐大的工廠解決了特斯拉產能不足的痛點,低廉的成本直接給特斯拉帶來了高額利潤;

同時讓特斯拉產業鏈上每一家企業都抱上了“大腿”,或多或少都賺到了錢,實現了多方多贏。

只因為工廠和市場在中國,這個美國高科技CEO對中國非常友好。

只要腦袋沒被驢踢,他對中國最起碼也會保持中立,不會站到中國的對立面去。這就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

此前,很多人提議抵制日貨,抵制蘋果手機,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關閉蘋果在中國的工廠,讓蘋果手機在中國生存不下去,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

要知道,作為蘋果手機最大的供應商,富士康僅深圳一家工廠,就有40萬中國員工在生產蘋果手機。

有人說,富士康是血汗工廠,壓榨員工。如果能找到月薪破萬坐辦公室吹空調的工作,誰願意去富士康啊,這不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麼?

嫌富士康條件差的,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富士康的存在,給了底層民眾更多選擇的機會,提高了這部分人的生存質量。

5

疫情影響,史無前例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拉攏,而不是排斥海外企業(資本)進入中國。

只要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進來,中國經濟一定會越來越有活力,包括你我在內的普通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這次美日呼籲產業迴歸,對海外企業撤離中國多少會有點影響,但不會太大,更不會出現大規模撤離中國的現象。

僅僅支付搬遷的費用,有理智的企業家誰會離開利潤明顯更高的中國。

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是一個或一批政客就能逆轉得了的。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國零售巨頭Costco進駐中國、電動車龍頭企業特斯拉在上海建起超級工廠。

這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市場在追求效率和利潤的過程中壓根是不關心政治的,而上層建築最終要由經濟基礎來決定。

當然,這次由疫情主導的全球經濟下滑,是史無前例的。

疫情過後,許多習以為常的事情可能會被重構。

全球化、產業鏈、賺錢、健康、遠程教育、在家辦公……變化已經在醞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