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工業大生產、生產的暫停與重啟、金融危機及其他

與一家一戶獨立生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同,社會化大生產是有機的整體,全社會結成一個網絡,所有人為其他人生產產品,所有人消費其他人生產的產品。網絡上各個結點的生產情況,有賴於上游生產情況和下游需求情況。一旦社會化大生產暫停,各個結點受上下游牽制,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啟動。

社會化大生產有兩種模式,計劃經濟模式和市場經濟模式,兩種模式的啟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計劃經濟完全是按照計劃生產的,是”人工“產生的一種生產模式。計劃經濟模式的啟動,是在生產端、原料端,以農業積累,從重工業啟動。

增加農產品產量,農產品產量增加後,大量勞動力從農業解放出來,投入重工業生產是第一步。

首先增加煤炭、石油、電力、鋼鐵、水泥、木材、橡膠、化工產品和化肥產量,同時增加鐵路和公路里程數,然後增加重型設備、機床、火車頭、汽車、輪船、飛機、重型機械、壓力容器、精密儀器產量,接著增加糧食、電子零件、紡織品、金屬零配件產量,最終計劃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高速地週而復始地運轉起來,產生大量的終端消費品,比如家用電器、服裝、日用百貨、住宅、私人汽車、食品、藥品,當然,也包括坦克、大炮、戰鬥機、雷達、軍艦等各種軍用消費品。


在此之前,雖然有大量的投入,但是各種消費品沒有製造出來,是一個消費品短缺的時期。


計劃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一旦停滯,中間環節重要產品生產停頓或者比例失調產量不足,可能導致一方面下游勞動力和設備等米下鍋,無所事事,一方面最終消費品緊缺,供不應求。

上世紀,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中國農產品生產嚴重歉收,具體原因不展開講,出現經濟困難。

蘇聯趁機訛詐,要求中國成為其衛星國。遭到拒絕後,蘇聯落井下石,對中國發動了經濟打擊。

一夜之間,蘇聯撤走專家,停止供應關鍵原料和零部件,導致中國社會化大生產停滯,大量的在建項目和工廠因為缺乏蘇聯專家的技術指導被迫停工,大量工廠因為沒有關鍵原料和零部件無法生產。

蘇聯的背信棄義,使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總結教訓之一,由於中國經濟無法實現內循環,一旦涉外環節中斷,社會化大生產就會面臨困境。

亡羊補牢,從此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都是建立在獨立自主內循環的基礎上,主張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關鍵設備和零部件的生產追求全部國產化,對外引進技術自我消化,以重蹈覆轍,免受制於人。

相比之下,市場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啟動,就自然得多,也脆弱、困難、複雜得多。

市場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是在需求端,市場端。先是市場對某種商品出現需求,然後逆推到原材料。在這個過程中,突破資本原始積累之後,工業化的商品不斷替代原有小農經濟的產品,導致小農經濟不斷破產,土地被大地主兼併,成為廉價勞動力,為資本提供利潤。

出現對某種消費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同時社會上有擁有原始資本的人,是第一步。

首先是社會上需求某種產品,而且有人買得起,比如呢絨、棉布,對織工勞動力的需求增加。然後是出現紡紗機,織布機,織工勞動力價格暴跌,對機械的需求增加。接著出現蒸汽機,機器替代人力,提高採礦效率和生產效率。最終,對煤炭、鋼鐵、石油、電力、水泥等原材料的需求全面增加。

這個過程中,不斷兼併,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整個生產過程出現週而復始的循環。

與計劃經濟不同,市場經濟的啟動和順利運轉,既需要考慮上游原料,也需要考慮最終端的有消費能力的需求。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由於固有的資本積累導致的消費不足傾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比資本更重要。


一旦最終消費端沒有支付能力,整個市場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循環就會停下來。


有個小男孩問他媽媽,為什麼家裡這麼冷。他媽媽回答,因為你爸爸失業了,咱家沒錢買煤。小男孩接著問,為什麼我爸爸失業?他媽媽回答,因為煤礦破產了。小男孩繼續問,為什麼煤礦破產?他媽媽回答,因為煤礦的煤賣不出去。

因為資本要求的利潤的存在,小男孩的父親的工資,永遠不夠購買他開採的所有煤炭。要讓小男孩的父親有工作,必須有礦工之外的人不斷購買小男孩一家無力消費的煤炭。

問題是,隨著這個外來者不斷購買煤炭,他所擁有的現金會不斷下降,誰不斷消費,誰最終破產。

我們可以把小男孩的父親擴展為整個工人階級,把煤礦擴展為所有企業的集合。除非各企業的老闆們消費了所有工人階級不能消費的產品,否則僅僅靠工人階級和企業,是不能維持生產週而復始順利運轉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搶奪同行的市場,那麼誰繼續生產,誰的企業破產,誰的投資成為其他企業的利潤。

要讓市場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順利運轉,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市場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本身就有停滯的傾向:在自由競爭條件下,表現為週期性劇烈的生產過剩;在壟斷時代,則表現為劇烈下跌以後,長期停滯。

現實世界,當然要比理論複雜一些。

19世紀是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一方面資本主義不斷擴張,開闢殖民地,把多餘產品傾銷到其他國家,不接受資本主義國家商品的國家,被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一方面隨著物理學、化學的發展,生產技術不斷革新,資本家被迫不斷主動淘汰舊設備,使用新設備,這種更新換代,成為對資本家的一種強迫消費。

這兩條推動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條件,在20世紀初,都遇到了瓶頸。

一方面,全球資本主義擴張,達到了地球的地理極限。

一方面,與牛頓觀察蘋果落地時所需能量相比,理論物理需要觀測的現象所需的能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人類是否還能在實驗室條件下提供足夠的能量有待觀察,自然界提供巨大能力的現象(比如黑洞融合)出現的時間間隔可能以萬年甚至億年為單位,純屬靠天吃飯。所以,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以後,缺乏劃時代性的突破。

由於基礎理論缺乏飛躍性的突破,工業生產技術進展和設備淘汰的速率,自然放緩。

所以,對外傾銷和強制更新設備兩種需求,都陷入停滯。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的滯漲期,其實都與此有關。

這時的資本主義世界為了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生產水平,使用金融和財政手段,推出三種解決方案:第一,鼓勵信用消費,讓勞動者透支未來的消費能力;第二,創造條件,讓多餘的貨幣資本進行投機,彼此吞噬;第三,政府增加財政赤字,由政府消費掉多餘的產品。

此外,還有個別國家,通過向其他國家出口商品,換取其他國家債務的方式,提高本國的生產水平,可以算作第四種方案。

四種解決方案之中,第一種和第二種解決方案,仍然需要解決利潤對應的貨幣問題,否則必然週期性崩潰或長期停滯;第三種解決方案,必然面臨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壓力;第四種解決方案,則受制於其他國家的市場需求。

多說一句,與19世紀不同,20世紀中後期以來,接收傾銷商品的國家不再是落後的農業國和殖民地,而且也包括輸出債務的資本主義強國。其他國家向這樣的國家大量出口商品,換回的不再是金銀等金屬貨幣,而是這樣的國家的紙幣。其他國家也不能使用堅船利炮轟開這樣的國家的大門,相反,為了出口商品,解決本國國內內需不足的經濟問題,出口國往往不得不受到進口國的訛詐,接受進口國提出的有利於其金融資本擴張的條件。


至於為什麼形成這種不利於出口國的局面,不展開講。

話題轉回來。

由於各國使用金融和財政手段掩蓋危機,所以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變成了金融危機。

不過,印鈔總是有上限的。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只要不想冒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就必然週期性出現金融危機。

資本主義國家不出現金融危機是不可能的,只是時間和犧牲多少幣值的權衡問題。增發的貨幣越多,犧牲的幣值越多,金融危機來臨越晚,通貨膨脹的壓力越多。增發的貨幣越少,犧牲的幣值越少,金融危機來臨的越早,通貨膨脹的壓力越小。

對相對落後的後發出口國來說,還有其他處於全球金字塔頂端的發達國家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導致本國出口暴跌直接誘發經濟危機的風險。

金融危機期間,由於利潤存在,必然有大量的信用消費和金融投機無法兌現,市場中流通的貨幣總量永遠少於各種合同和金融投機需要支付的貨幣總量,之間的差額就是利潤。所以,必然有大量的債務無法償還,大量的合同無法兌現,大量的存款無法提現,大量的現金交易被迫停頓。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彷彿在玩搶椅子的遊戲,爭先恐後拋售資產,回籠現金,落袋為安,退場觀望。那些有合同要支付,卻沒有現金的人,如果不能借到現金,或者利息太高,也只能拋售資產換取現金。兩類人或主動或被動,一起拋售資產換取現金,市場利率飆升,資產價格劇烈下跌。

現實之中,由於利潤的存在,資產價格的猛烈下跌、市場利率飆升和金融危機三者往往同時降臨。只要資產價格下跌到一定幅度,就足以刺激相當數量的人回籠現金,落袋為安退場觀望。只要退場的人達到一定數量,金融危機就會爆發。利率上漲,使許多人無力借新還舊,不得不宣告破產或者拋售資產,只要這類人達到一定數量,也能引發金融危機。

國家降息,可以使一些需要償還債務的人獲得低息貸款,或者緩解他們的債務壓力。但是,只要不讓本幣幣值徹底作廢,債務必然越積越多。 降息可以延緩危機的到來,卻不能消除危機。

多說一句,美國領導人為了連任,在第二個任期大選前前創造經濟繁榮的假象,延緩金融危機的到來,不斷給該國央行施加壓力,不過是試圖把危機後延到他的第二個任期而已。只要他不太蠢,不想讓美元變成廢紙,就會明白危機遲早還是會來的道理。


社會化工業大生產、生產的暫停與重啟、金融危機及其他

不過,資本主義國家的危機,是偶然誘發的必然。所以,偶然的黑天鵝事件,還是戳穿了他的西洋鏡。

話題轉回來。

如果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不想回到現金交易的時代,那麼遲早還是會印鈔的,讓金融系統保持基本運轉的。

這時,那些首先獲得資金,手中擁有大量現金的華爾街銀行家有機會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收購地板價上的資產,然後通貨膨脹。

這時一個新的經濟週期來臨。

與上一個週期的起點相比,經過一輪經濟週期,財富更加集中,貧富差距更大,本幣更不值錢,下一次金融危機的週期更短。

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又不想發生金融危機,不斷印鈔增加貨幣供應,最終必然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最終經濟政治雙危機,政府垮臺。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個西方列強有這樣的決心。

對後發出口國來說,發達國家擁有的金融風險,它們也有。不僅如此,一旦進口國發生金融危機,大幅減少進口,那麼大規模有效需求的下降,產品大量滯銷,足以直接誘發危機。這些國家自身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將被髮達國家收割。發達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這些國家將被牽連,無法倖免。所以,這些國家,天然處於不利的位置,經濟更脆弱,很容易被髮達國家宰割。

後發國家要減少對發達國家的經濟依賴,增強本國抵禦危機的能力,需要減少本國的貧富差距。但是,這必然觸動本國的經濟基礎,影響壟斷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的極少數人的利益,所以,根本不可能實現。

現實之中,這些國家往往試圖採取壓縮工資、削減福利、增加廉價勞動力供應等手段進一步壓榨勞動者收入,促進資本兼併,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外資投資門檻等方式提高資本的利潤,試圖以此誘發投資高潮,為經濟復甦創造條件。

然而,正如我們在前面分析的,經濟復甦更有賴於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壓縮勞動者報酬的操作方式,必然進一步壓縮本國的有效需求,導致更加嚴重的產品滯銷,使資本進一步壓縮投資,讓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與之類似,資本兼併必然促進壟斷,壟斷條件下,資本為了謀求超額利潤,往往有意閒置一部分產能,造成生產規模在低水平上停滯,為兼併提供便利,除了為極少數人提供更高的利潤讓財富更加集中外,必然事與願違,導致經濟規模進一步下滑。

通過印鈔增加政府支出消化多餘產品,則必然使本幣的數量不斷膨脹,本幣購買力高速下降。一旦遭遇農產品歉收等短期無法恢復的生活必需品供應不足等黑天鵝事件,必然形成極大的通脹壓力,誘發加息。

在本國有效需求不足,產品滯銷,面臨產品過剩的經濟危機、債務過度膨脹的金融危機以及本幣超發的貨幣危機的情況下,外資也不會盲目進入,而是會持幣觀望,耐心等待該國危機來臨,資產價格暴跌,然後大舉進入,控制基礎設施及涉及該國國計民生的核心經濟命脈,控制經濟基礎操縱上層建築,使該國淪為自己的經濟殖民地——這就是當年韓國和泰國遭遇的事情。

對計劃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來說,考慮原料供應和產能總量就可以了。但是,對市場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來講,僅僅考慮原料供應和產能,而不考慮貨幣的流動和財富的匯聚是遠遠不夠的。

1930年代的經驗已經證明,對資本主義國家來說,社會化大生產一旦停滯,不觸動既得利益者佔有的過多的財富,重新啟動社會化大生產並使之高水平運轉是極其困難的。

韓國、泰國等東亞、東南亞國家的教訓則表明,後發國家的處境更加惡劣,經濟更加脆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