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來源:門三

很多沒學過圍棋的朋友都會說,圍棋太難了,看半天連誰輸誰贏都不知道。

就像我小時候曾經跟小夥伴說過的一句話,“麻將太難了,我都不知道一餅和九餅哪個大……”

其實不光是圍棋小白這麼想,整個圍棋圈,大概都存在這樣的尷尬——職業高手的棋,業餘高手看不懂;業餘高手的棋,業餘低手看不懂;業餘低手的棋,初學棋手看不懂……

甚至就連職業高手之間,也經常會出現“看不懂”的情況。中國圍棋界有個著名的段子……咳咳,大家都知道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圍棋的變化實在是太多了。單從統計學的角度說,圍棋盤上可能出現的局面是10的172次方,甚至超過了宇宙中原子的總數量。別說是人,就連超級計算機也無法窮盡其計算。

舉例來說,在人類最後一次戰勝Ai的那次對局,也就是李世石vs阿爾法狗五盤大戰的第四盤中,Ai之所以突然崩潰,是因為李世石下出了一手出現概率僅為0.007%,也就是萬分之一概率的棋。

換句話說,這手棋甚至超出了Ai的想象,使它接下來的計算出現了嚴重誤判。如果把阿爾法狗看作一個人,那他在那一刻的表現確實相當於精神崩潰。

圍棋的計算量這麼恐怖,普通人就不下圍棋了嗎?當然不是。

圍棋的樂趣有很多,但“棋逢對手“絕對是其中最大的樂趣之一。其實,贏棋根本不需要窮盡圍棋的計算,而只需要比對手多計算一點點。

回到本文的主題,不會下棋的人,怎麼樣才能迅速看懂,或者接近看懂一盤棋局的勝負呢?

我們用一份實戰棋譜來簡單梳理一下。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圖1:標準棋譜

圖1這樣的棋譜,從第一手到最後一手都標明瞭次序,可以完美還原對局的情形。但是,乍一看這張棋譜,就是專業人士也得先定定神,然後才能好好計算勝負。對低水平棋手或小白來說,大概就相當於天書吧。

好在,正常的對局,棋子上不會有任何標記,所以應該是下圖的樣子。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圖2:實戰的情形

圍棋的核心是“圍”,就是要比較雙方圍起來的地盤。所以這盤棋最終計算勝負時,需要從圖2再變成下面的圖3。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圖3:實戰譜極簡版

對於圖3的棋譜,計算勝負就非常簡單了,能數到200的小學生就可以做到。圖中的黑白各有被分割開的三塊,但和勝負無關。

我們知道,19路棋盤上一共有361個點,不考慮貼目因素的話,任意一方只要超過181個點,就將取得勝利。

這局棋正好也不用貼目,而黑棋恰好是181個點,用中國規則計算,就是勝1/2子。這是圍棋中差距最小的勝利,但勝利就是勝利,勝1/2子和勝100子,結果是一樣的。

但從圖2變成圖3,還要經過幾道必須的工序。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圖4:邊界尚未明確

首先,嚴格來說,這張棋譜記錄得並不完全。由於上圖中從A到F的六個點,黑白雙方各佔一半,已經不影響勝負,所以記譜時將其省略了。正常情況下,這六個點是雙方勢力範圍的邊界,應該都填滿,如下圖。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圖5:明確最終邊界

上圖中,三角標記的就是為了明確雙方邊界而填滿的棋子。

但是有人會問,打叉標記的棋子也和對方的棋子發生了接觸,為什麼不需要明確邊界?

這是因為這些子都是死子,要從棋盤上拿走。圍棋中的“死子”,就是指“被對方包圍而且沒有兩隻‘眼’的棋子”。

分清邊界、拿走死子後,棋盤就變成了下圖。這個時候,雙方的地盤一目瞭然,哪些地方屬於黑棋,哪些地方屬於白棋,就是不會下棋的人也能看明白。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圖7:拿掉死子,明確雙方地盤

為了方便計算,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各自的地盤都填滿。圖7填滿後,就是前面我們看過的極簡版。再來看一下。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以前大家計算圍棋的勝負,只能一個子一個子地數。好在現在有了Ai,圍棋數子也有了更高級的辦法。以下是兩個Ai拍照後自動識別的結果,不僅不用拿走死子、填滿棋盤,而且準確率還相當高。大家感受一下。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10分鐘看懂圍棋勝負

最後,再簡單介紹一下今天說的這份棋譜。這是一局在中國圍棋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對局。

時間是1963年,中國棋手陳祖德執黑,日本棋手杉內雅男九段執白。雙方在北海公園大戰9個小時,陳祖德以最微弱的優勢獲勝,成為第一位戰勝日本九段的中國棋手。雖然是受先,雖然只勝1/2子,但畢竟是非同尋常的第一次。

中國圍棋從領先到落後再到領先,從陳祖德吹響反攻號角,到聶旋風席捲擂臺賽,中間的曲折艱辛、波瀾壯闊,可謂一言難盡。

最後,問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現代圍棋的最高段位是九段,那麼,當時的陳祖德是幾段呢?

觀黑白之舞,論紋枰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