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那些事(三)

馮承素採用什麼方法臨摹的呢?又如何欣賞呢?後續再聊哦!

如何欣賞?簡單欣賞就是看作品中的“之”!!!

書法那些事(三)

全景!

此序記錄了這次詩文盛宴帶給作者的愉悅心情,但也抒發了他對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全篇書法之美,遒媚飄逸,縱橫變化,其中的“之”字更是寫出了20個不同的樣子,堪稱一絕。

據說王羲之在酒醒後曾多次重寫《蘭亭序》,卻怎麼也回不到酒酣時所寫出的神韻上去了。也許是草稿寫了無壓力,或者說沒喝酒反而放不開了!!!哈哈哈!

該講一會兒歷史了哦!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今安徽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本人認為八十萬是虛數,當年人口能有多少?再加上連年戰爭!)。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東晉的領軍人物是誰?正是謝安,和王羲之喝酒的那位!

此處應有劉禹錫的那句經典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關係網出來了吧???當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準備南下進攻的消息傳到建康(今江蘇南京),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願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淝水之戰後,謝安的人生達到頂峰,他擁有了自己的軍隊,北府兵,雖然這支部隊是面對前秦軍事壓力另外組建的,也是足以抗衡桓溫荊襄集團的一支軍事力量。他還擁有了自己的藩鎮力量,謝家擁有了屬於自家的州(揚州、兗州)。淝水之戰後,桓溫已經離世,掌管荊襄集團的已經變成了他的弟弟桓衝。桓衝這個人比較溫和,胸襟也比較開豁,他和謝安一樣,沒有多大的野心,只要桓家的利益不受到根本的衝擊,桓家荊襄集團不受到過度的打壓,整體上他是效忠於朝廷的,這一點上桓沖和他的哥哥桓溫不同,也和以後他的侄兒也就是桓溫的兒子桓玄不同,桓家也是人才輩出,這個桓玄就非常厲害。桓溫沒有完成的心願,他兒子桓玄卻搞定了。什麼心願?當皇帝。桓玄成功逼迫晉安帝禪位,在建康建立桓楚王國(短命的很)。

淝水之戰後,謝安本來還是想再做點事情的,準備全力北伐,收復失地。前秦在淝水之戰後不久陷入了混亂,此後幾年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各方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裡面慕容復家族的老祖宗慕容垂,此刻就在忙著建立後燕。謝安正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感覺到朝廷有點不對勁,晉孝武帝司馬曜對自己的態度從以前的言聽計從變成了猜疑。謝安他本來也就沒有野心,甚至可以這樣說,他一直都有歸隱山林的想法,從東山來,他還想回到東山去,只是這種想法現在已經不實際。他毅然交出了相權,而他的侄兒謝玄,也在不久後把最強悍的軍隊北府兵交還給了朝廷。在淝水之戰三年後,謝安離開了人世。

講跑題了,下一篇再拉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