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西方差別的思考

澄清疫情的幾個認識誤區:

(1)美歐人的人權白由,傲慢自大,言行不服約束決定了疫情的嚴重性。

其實不是這樣,是由美歐的政治制度引起,資本主義國家提倡競爭,人們更接受貧富分化,分層明顯,貧民區幾無儲備,一日不幹,吃穿無門,讓他們餓死嗎?所以發錢可以使支持率瞬間升高,所以他要徵召預備疫防止生變生亂,而我們只用社區就解決了。我們叫低收入人群,而這部分人群絕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城市化還未完全實現,民眾還能接受貧富混居,孔孟之道影響著上下一致幫弱扶小,使上下一致,令行暢通。不得不說,面對重大災難,農村具有天然的優勢。

(2)我們已基本控制疫情,隨著我們逐步復工,經濟會很快駛入正常軌道。

其實,全球經濟的分工註定了我們不會那麼容易置身事外,疫情會加劇發達國家製造業的迴流,逆全球化的分工將迫使我們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一個過程。

(3)中國人勤勞,美歐非人懶惰。

其實,我們一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自然的惡劣使我們傳承了居安思危的意識和更加適應自然的能力,我們目前無法佔有產業鏈的上端,只能也不得不勤勞,以期生活的改善,我們也無法真正向非洲一樣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自然足以養活那片土地的生靈,危機意識和現實的全球產業分工,才是我們不得不勤勞的根本因素,科技進步,體制爭勝,上下齊心,搶佔高端產業,才是我們唯一能改變現狀的根本。

經過改革開放的努力和資源頻臨枯竭的代價,我們已擠出了中低端產業的生存之道,步入全球中游生活水準,後疫情時代,產業競爭加劇,中美鬥法常態,任重道遠,仍需上下齊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力發展科技,繼續向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