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新疆易地搬遷點:告別土坯房進“新城”貧困戶變“行業帶頭人”

中新社新疆喀什4月18日電 題:探訪新疆易地搬遷點:告別土坯房進“新城” 貧困戶變“行業帶頭人”

作者 胡嘉琛

18日,一場暮春細雨降臨新疆西南部的喀什地區莎車縣。雨水沖掉了小拱棚上的灰塵,圈舍中的兔子則悠然進食……莎車縣夥什拉甫鄉艾賽勒巴格村村民伊敏江·塔什從屋內透過窗戶看著雨後的庭院,不禁向記者回憶,“我以前住的土坯房最怕下雨”。

“住在山裡的時候,一下雨,土坯房就可能漏水。”伊敏江一家有4口人,夫妻倆外加2個未成年的孩子,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就靠放羊、打零工賺錢。每天想的就是能吃飽飯,還有一家人別生病。山路難走,看病很困難。”

2016年底,伊敏江成為莎車縣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搬進距莎車縣城50餘公里的新居後,伊敏江一家的生活發生了質變,“向政府申請了80平方米的免費房子,還帶院子。家裡通自來水、通電,院子可以種菜。搬來的人都享受到了這些。”

沒了後顧之憂的伊敏江瞅準機會創業,“當時搬遷點在蓋幼兒園、衛生院,建築工人需要吃飯嘛,我就通過借錢、貸款湊夠7萬元(人民幣,下同)開了飯館。”有了穩定收入的伊敏江還聯合貧困戶開起養兔合作社,逐漸成為當地“脫貧致富帶頭人”。

記者在現場看到,莎車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儼然一座“新城”,其生活區、產業區等區域科學規劃、合理分離。居住區中,學校、衛生院等配套建設一應俱全。養殖區,牛羊繁殖中心、黑雞養殖基地已初具規模。產業區則建有紡織服裝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

在“新城”外圍,建有2.5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以改善環境。生態護林護草隊小組長阿迪力·玉蘇普每日都會檢修生態林中的滴灌設施,他告訴記者,“我以前生活在山裡,沒有固定收入。搬到這後,得知有這樣的崗位,就報名了。每年工資1.5萬元。”

“我的妻子在服裝廠上班,每月工資至少有1700元。小學離家很近,孩子可以自己去上學。我不用操心家裡,一心做這個工作。生態林在沙漠邊緣,每天工作雖然辛苦,但對大家的生活環境來說很重要。”在阿迪力看來,他的工作很有意義。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住’的問題,發展後續扶持產業,使搬遷民眾充分就業,從而脫貧過上幸福生活才是關鍵。”據莎車縣易地搬遷點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習梁平介紹,莎車縣易地搬遷點還通過發展設施農業、公益性崗位、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解決貧困民眾就業。

據悉,新疆於2019年底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超4萬戶、16萬人獲遷新居。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新疆鼓勵有能力的搬遷民眾通過發展小手工、小作坊、小商店、電商等自主創業,人均增收1.5萬元左右。目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已從“搬得出”逐步轉向“穩得住”。(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