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告訴我們一個育兒真理:愛比陪伴重要

文|夏晴風

01愛比陪伴更重要

近日熱播劇《不完美的她》看的人淚流滿面。

周迅飾演的林緒之和她收養的女兒林小歐,都是可憐的人,她們在一起相互取暖。

林緒之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媽媽拋棄了,有天媽媽帶她來到了一個很遠的遊樂場,以前自己想和媽媽要一杯果汁,媽媽總是捨不得買,可是這次卻破例買給了她,然而令她意外的是,喝完後的她就暈倒了,等醒來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卻再也找不到媽媽了。

後來她被現在的媽媽收養,現在的媽媽很疼她,可是她卻走不出童年的陰影,始終和現在的媽媽不親。

她到處找自己的親生母親,只想問一問,為什麼要將自己丟棄。

《不完美的她》告訴我們一個育兒真理:愛比陪伴重要


後來她遇到了穆連生,一個可憐的孩子。

穆連生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只剩下媽媽和自己。她的媽媽遇到了現在的男朋友姜武,自從和姜武在一起,連生的日子就過得非常痛苦。

姜武拿連生做靶子,給連生化妝,讓連生穿裙子,將連生鎖在櫃子裡,裝在箱子裡。

才7歲的連生過的很痛苦,可是為了媽媽,她卻沒有一句怨言,總是在媽媽面前假裝堅強,假裝自己沒事。

《不完美的她》告訴我們一個育兒真理:愛比陪伴重要

其實只有她知道,她多麼害怕,多麼不喜歡這個家,多麼不想在這個家待著。

直到後來,姜武將她的媽媽帶去KTV並將她灌倒,在家裡將連生綁在廚房,在微波爐裡一直加熱一個東西。

《不完美的她》告訴我們一個育兒真理:愛比陪伴重要

後來緒之不放心連生,在來看連生的時候,發現連生被綁著,一旁的微波爐一直在加熱,突然微波爐爆炸了,緒之帶著可憐的連生走了。

之後她們生活在了一起,互相取暖,互相治癒。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將孩子待在身邊就是愛孩子,但其實對孩子來說,在身邊卻沒有愛,還不如放過孩子。

02:愛可以給孩子帶來溫暖

對孩子來說,愛很重要,特別是小時候來自父母的愛。

心理學家曾說:幸福的人,童年治癒了一生,而不幸的人,在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其實周迅飾演的林緒之就是一個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的傷。而穆連生更是如此,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帶來的傷害,需要用一生去治癒了。

雖然穆連生有媽媽陪伴在身邊,可是媽媽給的愛卻太少了,除了陪伴就沒了,所以即便在媽媽身邊,連生依然受著各種的傷害。

孩子們小的時候,需要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需要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受到愛,只有小時候,孩子接受到了足夠的愛,長大後她才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一個懂愛的人。

就像林果芝,從小即便沒有爸爸,可是也從媽媽身上感受到了愛,媽媽很愛她,雖然是單親,可媽媽卻將她養的很好。

所以長大後的她,是一個很有愛的人,看似沒心沒肺,卻很懂得關心別人,總是想辦法讓姐姐回家。


《不完美的她》告訴我們一個育兒真理:愛比陪伴重要

記得小時候,父母很少吵架,而且也很少罵我和弟弟。

每次我們一家人總是在一起又說又笑,還互相之間開玩笑,就算是我和弟弟做錯什麼,父母也很少責罵我們。

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非常擔心,為了給我看病,每週都有兩天要揹著我去醫院看病,一個來回3個多小時,整個一路,媽媽都是變揹我走一段,然後將我放下,我們一起休息一會。

也是因為從小感受到父母的愛,如今我和弟弟都是一個內心幸福的人,

無論面臨什麼挫折,我們都能勇敢面對,而且無論面臨什麼,我們都知道,父母一定會為我們撐腰。

03:有些陪伴帶來卻是傷害

朋友小小,從小都是一個不幸的孩子。

小時候,父母經常打架,每次爸爸喝醉都會來打她的媽媽,打完之後有時候也會打小小。

從小小小都很怕爸爸喝酒,每天放學回家後,先要在門口偷偷聽一會,看看爸爸在不在,直到確定爸爸不在,才敢回家。

她的父母就在家門口上班,從小小小一直在父母的身邊,可是小小卻沒有感受到過愛,除了害怕就是害怕。

後來小小長大了,我們都結婚了,可是小小卻怎麼都不願意結婚,在她看來男人都有暴力傾向,以後孩子會很受罪。


《不完美的她》告訴我們一個育兒真理:愛比陪伴重要


小小總對我說:“我不結婚,我才不要做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才不要讓孩子來這世上受苦。”

在小小看來,孩子來這個世上,就是來受苦的,所以小小很排斥結婚,更不敢養孩子。

但其實小小害怕的是結婚和生孩子嗎?並非是,她真正怕的是孩子會和她小時候一樣。

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就是如此,會讓一個人一生都害怕一件事,走不出來,這樣的人,他們的內心是封閉的,想走出來,卻沒勇氣走出來,像有人總在絆住他們的去路一樣,讓他們無法前進,永遠留在恐懼和傷痛中。

這樣的經歷,會讓他們在未來的路上,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04: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對愛自己的父母

很多時候,父母總以為孩子在身邊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但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愛,而非陪伴在身邊。

若是在父母身邊,得不到愛,那麼孩子寧可生活在一個有愛的環境。

童年,只有孩子得到足夠的愛,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不會形成很多怪異的性格。

可若是孩子在童年,感受不到愛,永遠生活愛痛苦中,那麼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性格。

兒童心理學家曾說:一個人的性格,先天有一半,後天的形成有一半,結合起來才是一個人完整的性格。

在小時候,孩子正是性格形成的時候,若是感受不到愛,生活在痛苦中,孩子的性格就會改變。

一生在痛苦中,無法走出來。

相信每一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所以不要只是給孩子陪伴,而是要去真正的愛孩子。

-END-

大家好,我是晴風,80後寶媽,育兒達人,多平臺簽約作者,深入研究兒童心理,希望將我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家長。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贊、關注或轉發!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