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理師說」楊洪濤:如何看待SCI論文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頒佈了教科技〔2020〕2號文件——《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2號文件”)。一時間,SCI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有人認為該文件中的意見有助於糾正多年來科技界存在的“SCI至上”的問題;也有人認為,在尚未建立能夠替代SCI的評價指標之前,徹底否定SCI將會影響科技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哪麼,應該如何看待SCI論文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呢?我想,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要先做好兩個事情:一是對“2號”文件的內容進行準確的解讀;二是對於過度否定SCI的後果要有清楚的認識。

一.“2號文件”的解讀

“2號文件”第一條指出“(SCI)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在“依據”前面加上“直接”一詞,說明並沒有否定SCI作為科技評價依據的價值。而是指不能簡單地直接用SCI論文的數量、被引次數、影響因子等來評價科研機構或個人的學術水平和創新貢獻。

第二條指出,SCI成為學術評價等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第二條指出了我國科技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SCI”至上的弊端。這一弊端的後果之一是造成我國科研單位和人員重論文,輕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

在第三條提出“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第五條提出“實行代表作評價”,“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第三條和第五條分別是針對SCI論文並不適合作為應用研究、實驗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的重要評價指標,以及在科技評價中追求SCI論文數量忽視論文質量等問題而提出的。

由此可見,“二號文件”的目的是“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而不是否定SCI論文。

二.過度否定SCI論文的弊端

由國家主管教育和科技的部門出臺的這份文件,對於改變科技評價中“SCI至上”的現象將會起到宏觀上的導向作用。但是,地方的教育、科技主管部門和基層科研單位在落實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度否定SCI甚至是否定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原因如下:

第一,各專業領域的中文學術期刊數量比較有限。一方面會導致最新的研究成果無法及時發表;另一方面,原本瞄準SCI的論文改投中文期刊,會對那些學術水平不高但應用推廣價值很好的成果有擠出效應。這不利於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第二,過度淡化甚至否定SCI論文會減少國外學者對中國學者論文的閱讀和引用率,進而降低中國科研機構和學者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不利於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從長期上來看,將會制約我國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對於SCI論文,應該讓它走下神壇,但也不能打入冷宮。

「华理师说」杨洪涛:如何看待SCI论文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

楊洪濤博士,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轉型與創新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工程管理學會理事

來源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MBA智庫商學院微信公眾平臺: mbalib-mb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