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5,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5,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竹溝具有悠久的歷史,境內有新石器時代的程莊遺址、小程莊遺址、譚冢遺址等,說明早在原始社會已是人類聚居之處。從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足以證明,竹溝與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同步的。五千多年來,竹溝雖經歷代滄桑變遷,卻一直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又是東西南北毗鄰縣區交通要道和商業中心,因而謂之竹溝鎮。據在竹溝鎮西四百米處兩座土丘下挖掘出來的大量石鐮、石刀、石箭頭、陶製紡輪及夾沙紅陶鼎,可以斷定,這塊遺址屬仰韶晚期文化,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又據竹溝鎮西寨門30米處出土的大量陶鼎和高腳陶瓷的殘片(內有一完整高腳陶碗),可以說明,春秋戰國時期這裡人群集居。1975年8月特大洪水衝擊之後,竹溝鎮南北裸露出許多鐵钁、鐵犁頭、秦磚、漢瓦及完整的漢代器物;竹溝鎮東寨門內,在打紅薯窯時深挖一丈,挖出不少帶有圖案文飾的漢磚房基的瓦片,以及數以千計的五珠錢、崇寧(寧徽宗年號)通寶。由此可見,秦、漢至宋,這裡依然是人群集居的地方。到了明代,“竹溝鎮”則見諸於文字,規模相當可觀了。據《確山縣志》記載:“竹溝,明成化十三年(1477)設巡檢司”。雙載:明代“竹溝設為戎鎮,皇兵把守”。明成化二十三年,重修雲龕寺碑,碑文地載有“竹溝鎮”字樣,至今清晰可辯。明末、清初,竹溝鎮與明港同為豫南兩大“戎鎮”和“驛站”。明末修築的竹溝寨牆,四周垛口連接,尤其是東寨門樓上書“遏群醜”,西寨門樓上書“固吾圉”,足以說明竹溝在當時是統治階級屯兵要地。明、清之間,河南捻軍及白朗起義軍都曾抵竹溝一帶,也可以說明竹溝所處地理位置的戰略作用。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5,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現竹溝鎮仍保留著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形成的老街(現名延安街)550餘米,為傳統民族風格。

竹溝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1927年4月,共產黨員李畔林、趙子樂帶領竹溝、石滾河一帶3000民眾,參加了由楊靖宇、張家鐸領導的震驚中外的確山農民暴動,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政權——“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之後在竹溝建立了黨支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5,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竹溝鎮位於確山縣城西部。西臨泌陽縣,東連瓦崗鄉,北靠蟻蜂鄉,南接石滾河鄉。明清時期,竹溝(又名溝竹)設鎮,曾置有巡檢司,建國前屬石滾河鄉,建國初屬縣第二區。1958年為竹溝公社,1983年為竹溝鄉,1988撤鄉建鎮。竹溝鎮2000年被駐馬店地區行署確定為“駐馬店市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為市級重點鎮,2002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

竹溝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全鎮總面積185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總人口2.8萬人,現有耕地4.07萬畝,是全國統一規劃的100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鑑於竹溝特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紅色資源。確山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了要把竹溝建設成為確山縣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對外交往的一張名片,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我們邀請省建設廳村鎮建設中心的專家編修了鎮區整體發展藍圖,規劃了南至段莊,北至竹溝湖,東至高速路口,西至西嶺12平方公里的鎮區面積。

竹溝鎮位於河南省中南部駐馬店市確山縣最西部,距縣城32公里,西鄰泌陽鎮,東鄰瓦崗鄉,北靠蟻蜂鎮,南接石滾河鄉,鎮人民政府機關駐竹溝村。全鎮群山環繞,崗嶺起伏,中間形成盆地,全鎮總面積185平方公里,其中:淺山區64.7平方公里佔鎮域總面積的35%,丘陵83.3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5%,平原3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0%,耕地面積84160畝,轄15個行政村,312個自然村。2000年底總人口數為519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000人,佔總人口的13.3%,人口平284.3人/km2。確泌公路橫穿全境,蜿蜒的大沙河縱貫流過,南北為桐柏山和伏牛山的餘脈所環繞,境內溝壑縱橫,翠竹茂密,亦稱溝竹。1989年7月1日被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5,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