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總動員?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為什麼老外一個人就能帶寶寶,中國要一家子,全家總動員?”其實“外國如何,中國如何”這類問題很籠統,外國是指哪些國家?中國是指全中國嗎?我猜測題主可能想問的是:為什麼歐美國家的媽媽能一個人帶娃,而中國大部分家庭要一家人?如果問題這樣修改一下的話,其實還蠻有代表性的。其他國家我不夠了解,聊聊中美的對比吧。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養孩子這件事,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核心家庭(爸爸和媽媽兩個人+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如果一個孩子需要一個團隊來帶,而且還手忙腳亂,那肯定是效率出了問題。

可能的原因有這些:

  • 吃喝拉撒佔據太多時間
  • 話語權在長輩的手中
  • 缺乏有效的團隊結構
  • 孩子操縱大人,而不是大人管理孩子

吃喝拉撒佔據太多時間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做飯非常花時間,中餐的做法又非常講究,從火候到調料有很複雜的一套程序,不像西式烹飪裡大量的用到烤箱、慢燉鍋這些工具,可以在烹飪過程中解放雙手兼顧一些別的事情。或者直接買熟食、半成品,隨便加工下就可以吃。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很多老人會堅持每一頓都親自下廚做給寶寶吃。雖然這個行為充滿愛意,但從準備食材、烹飪、清洗廚具收拾殘局,會花掉很多時間。而美國家長經常會選購成品泥給寶寶吃,或者用輔物機,收拾起來很利索。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我問了下身邊的華人朋友,雖然家裡洗碗機、洗衣機、烘乾機、機器人吸塵器這些設備一應俱全,但是老人因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從內心來說很抗拒這些工具。比如尿布堅持要手洗(還好現在紙尿褲普及了),洗碗拒絕用洗碗機。儘管洗碗機比手洗更衛生,省時間又省水,但老人就是質疑它的靠譜程度,寧願手洗。

前段時間蘇媽寫過一篇文章叫《都說美國媽帶娃輕鬆,那是因為她們太懶了》,很多媽媽都表示贊同,也表示“其實我也想懶,但是爺爺奶奶太勤快了”。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話語權在長輩的手中

記得有個媽媽在後臺給我留言,說明明知道孩子不能捂熱,但二十度的天老人非要給娃裹個裡三層外三層。她問我”怎麼才能讓婆婆同意我給孩子少穿點呢?“ 我問這位媽媽:”為什麼你給孩子穿多少,需要得到婆婆的同意?“ 她告訴我”因為家裡一直是婆婆說了算“。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百善孝為先,老人是一家之主,老人的話無論對錯,就是權威。這就導致了很多媽媽看了不少科學育兒的方法論,但因為話語權在長輩手裡,全家人戰線不統一,執行起來特別困難,效率也低下。

我身邊有一個華人媽媽是雙職工家庭,父母來美國幫著帶娃,也經常會出現上文的問題。但是她從來不敢反對婆婆,因為怕婆婆一氣之下回國了,兩個孩子沒有人照顧,美國請保姆又太貴。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比如6個月是訓練自主入睡的黃金期,她和老公商量好給孩子適當進行睡眠訓練。但是老人受不了寶寶哭,訓練第一天,寶寶一哭老人就衝進去抱起來搖晃,還罵兒子和媳婦狠心。長期抱睡和哄睡,會導致寶寶睡眠淺,小睡短,睡眠質量差。大人不斷的介入,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己入睡的機會。說好的睡眠訓練泡湯了,小兩口還不敢說什麼。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國人的界限感很模糊,是很多家庭痛苦的根源。但其實要改變局面,並不需要和老人鬧翻,可以試試水滴石穿的方法,一開始不要在很大的事情上去反對老人,而是從一些小事開始,在對方不知不覺中,放棄對你的控制。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缺乏有效的團隊結構

前段時間我高中同學生了寶寶,在微信上和我說現在家裡有她自己、老公、奶奶、保姆一共四個大人來照顧一個剛滿月的寶寶,效率奇低,而且基本上每個大人都睡不成覺。比如娃半夜哭了,媽媽換尿不溼,爸爸熱奶,奶奶在旁邊哄,手忙腳亂終於把娃弄睡了,三個大人都精神了,基本上不可能再睡回去。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其實家庭就像一支隊伍,需要有效的團隊結構,誰在哪個時段負責什麼,越明確越好。

孩子的父母應該領導隊伍,來安排全家人的作息:首先定個目標,比如保證寶寶不冷不餓的前提下,讓大人也得到充分休息。要實現這個目標,絕不需要三個大人同時半夜起來照顧寶寶,可以是固定一個大人值夜班,或者幾個大人輪流值班。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全職帶娃兩年下來,我最深感受之一是:大人之間的分工很重要。一個人能帶娃的時候,千萬不要兩個人帶,這樣既容易產生分歧,也會造成效率低下。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孩子操縱大人,而不是大人管理孩子

家是一個團隊,娃是團隊的一部分,美國家庭通常是爸媽作為主心骨,用管理團隊的方式來管理這個整體。團隊的每個成員都必須守規矩,包括娃在內。所以傳說中的美國家庭溺愛孩子,其實是種誤讀。雖然美國家庭很少打罵孩子,但規矩是絕對有的,比如外出的時候很少看到孩子拒絕坐推車,要大人全程抱著的情況。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我們很多帶娃困難的家庭,也是一個團隊,不同的是:娃是老大,其餘的人組成一個團隊來為娃服務。孩子一有風吹草動,幾個大人就圍著孩子團團轉,失去了做事的秩序和優先順序,亂成一鍋粥。

有的長輩覺得對孩子有求必應就是愛。其實,雖然操縱大人能給孩子帶來一定的滿足,但並不利於孩子的心理發育。孩子是弱小的,她並不想做宇宙的中心,她潛意識裡希望的是有一個溫和堅定的大人來立規矩、執行規矩,支撐她的宇宙,給她力量感和安全感。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如果大人讓孩子成為了宇宙中心,讓她為所欲為,頤指氣使,相當於把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交給了弱小的孩子,她的宇宙反而會是搖搖欲墜,容易坍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家裡看上去無法無天,但在外面卻畏畏縮縮。因為習慣了操縱大人的孩子,心裡滿滿的都是不安。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此外,國內社會資源有限、對弱勢群體關懷不足也是帶娃困難的原因之一。比如我老家的城市,經常會看到盲人的盲道走著走著上面出現了個電話亭擋路;人行道坑坑窪窪的,推車在上面很難推;很多機場的母嬰室形同虛設,甚至對面就是吸菸區…公共環境髒,不安全因素多,需要大人看住孩子不能隨意亂跑;很多建築沒有輪椅和兒童推車專用的斜坡和自動門,導致帶娃出門往往要兩個大人一起才行。不過大城市這方面的條件也逐漸在超越國外了,相信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和很多家長朋友一樣,我也曾擔心過孩子成長路上的各種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是都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關鍵是看爸爸媽媽怎麼處理。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這套家庭教育工具書共5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性格讓孩子受益終生》、《好父母不吼不叫》、《正面管教》。5本書幫你解決的孩子的所有問題,孩子孤僻?叛逆?自卑?專橫?軟弱?敏感?厭學?統統幫你搞定!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本套書貼近生活案例,,書中給出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方法,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使父母們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它是實事求是談家教的典範,是家長們最實用的工具書。全面的幫助家長梳理問題,正確的引導孩子讓家長做到與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難得的家教讀本,既敢直面教育問題,又深入地思考;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還有無所不在的愛心。

本書可供家長讀、教師讀,像我這樣關心教育的人也會從中得到教益。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

為什麼說“老外”一個人能帶寶寶,而中國人需要全家出動帶寶寶?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家庭教育成長書,一套書能讓孩子學會尊重、換位思考、感恩,收穫滿滿的正能量家教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