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俞村鎮仕川村坐落於旌德縣的東北部,距離旌德縣城三十五華里,地理位置特殊,是一塊與寧國毗鄰、伸入績溪縣金沙鎮境內的飛地,當地人稱之為“象一隻象鼻孤懸在旌德縣境之外”。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仕川村,別名“仕坑”。 仕川村佔地14.8平方公里,現有人口1564人,農戶407戶,轄14個村民組,7個自然村。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仕川村的南端有百蘿源、坑南塢尖、考嶺,東端為吳培崗、柿嶺、竹嶺、黃嶺,西端是楊鎢嶺,北端為磨刀嶺及績溪境內的龍門嶺。周圍群峰環抱,山巒迭起,川穀縈迴,風景秀麗。村旁的若嶺、大嶺兩座山峰尤為秀特,所以,過去,這裡又曾被叫做“雙峰”。考嶺河、黃坑塢河、金沙河匯入仕溪河(仕川河),在東山下流入碧溪河,所以,過去,這裡還曾被叫做“仕溪”、“四溪”等。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仕川村背靠五個連綿的小山巒,前依清澈見底的仕溪河。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在仕川村水口處,有一座坐落於西鳳山下橫跨仕溪河兩岸的古老橋樑—“鳳橋”。村裡人告訴我們:這“鳳橋”又叫做“喻家橋”。很早以前,“鳳橋”上還有座“三聖殿”。橋的兩岸古樹參天,林廕庇日;橋下流水潺潺,終年不絕,景色優美。清代進士周贇曾寫過一首題為《鳳橋夕照》的七言詩,讚美仕川村的美麗景色:“鳳橋煙靄暮霏微,隱隱孤亭透落暉。兩岸波光搖不定,一竿清影鉤魚歸。”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仕川村建村有近千年的歷史,村內至今還保存有30多座明清徽式老宅以及將軍廟、三聖殿、關帝廟、郎中廟、社稷廟、寶蓮寺、龍王殿等廟宇遺存。這些明清風格的古老的徽式民宅住房後靠青山,面臨清溪靜靜地肅立著,粉牆黛瓦,顯得那麼古樸,那麼典雅,那麼有韻味。斑駁的牆體上時有石灰脫落的痕跡,或有青苔及青藤爬上牆體,這彷彿在告訴人們這些建築是有久遠歷史的。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仕川村考嶺和金竹塢有兩個奇秀溶洞“龍潭”和“虎穴”。據遊覽過這兩個溶洞的人介紹:“龍潭”“虎穴”是大豎井及陡斜型洞穴,垂直深度大約有70到300米,溶洞多層多極,洞內鐘乳石林立,晶瑩透亮,瀑布轟鳴,景象萬千,甚是震撼。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1927年5月16日,旌德爆發了以仕川農民暴動為主的全縣農民攻城暴動,打響了中國共產黨地方黨組織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仕川這個地名,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建館之初,就被一顆紅色五角星標註在了館內的中國軍事地圖上。1943年4月,中共旌(德)績(溪)縣委又在仕川南端與績溪交界處開闢了百蘿源遊擊根據地。以此為基礎,又先後開闢了績(溪)寧(國)昌(化)遊擊根據地、涇(縣)旌(德)寧(國)宣(城)遊擊根據地,打通了皖南跟浙西、蘇南兩條重要通道。現闢有仕川農民暴動紀念館,建有仕川農民暴動紀念碑,館名、碑文由中共創始人李大釗之子李葆華(曾任安徽省委書記)題寫。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近年,仕川村被評為“革命老區”、“宣城市十大紅色村莊”,入選“安徽省傳統村落”名錄(第二批)。2016年11月,仕川村又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第四批)。

走進安徽旌德縣“飛地”仕川村:一個有紅色基因的古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