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是引領眾人去一個未知地方的能力。

領導力,是引領眾人去一個未知地方的能力。

我們讀歷史的時候,經常會覺得奇怪。有一些手裡有兵有馬的軍閥,身邊也有一些謀士,這些謀士往往會給主公出一些很靠譜的主意,但是這個主公就是一意孤行,不聽從那些正確的策略。本來有奪取天下的機會,就這麼錯過了。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才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我們就拿隋朝末年的幾個人來舉例子。

隋朝末年,隋煬帝濫用民力,窮兵黷武。第一個起兵叛亂的大臣是誰啊?是當時的禮部尚書,開國大將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當時楊玄感在黎陽一帶督運糧草,他看到局勢動盪,就率領當地的八千船民起兵造反。

楊玄感造反之後,他的好友、也是功臣之後的李密,前來投奔。他為楊玄感獻上了戰略史上,頗為著名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直接迎上去跟隋煬帝打。當時隋煬帝還在遼東前線,剛剛戰敗。李密覺得,打這種軍心不穩的殘兵敗將,斷其歸路,最容易得手,而且沒準就可以直接幹掉隋煬帝。

中策,去打關中,也就是長安。道理也很簡單,關中的戰略位置特別好。

下策,才是就近攻打洛陽,佔領河南。但是李密覺得,洛陽的防務很好,糧草又多,不容易打得下來,時間一長,就不好說了。

你看,說得多好。但是,就像歷史上無數次重演的那樣,楊玄感沒有聽李密的上策和中策,而是採取下策去攻打洛陽,最後果然就被剿滅了。

那是楊玄感愚蠢嗎?細想一下,不一定。

剛才我們說到,楊玄感起兵是在河南的黎陽,手底下的八千船民,都是當地人。他們跟著造反,只是為了討口飯吃,在那個時代,他們怎麼可能願意背井離鄉,遠征它方呢?他們也不是正規軍,戰鬥力肯定很弱。帶著這隻隊伍,甭管是北上還是西進關中,誰能保證路上不被各地官軍阻擊?一場敗仗,軍心可能就垮了,也可能還沒走出河南,就被剿滅了。

所以楊玄感只能這樣,就近攻打一個目標,比如洛陽。萬一打下來了,一方面士氣大振,可以擁有更大的號召力。另一方面,洛陽周圍有興洛倉、回洛倉、黎陽倉幾個大糧倉,手裡有了糧草,可以吸引更多難民來投奔,這樣就能用“滾雪球”的方式迅速壯大。

領導力,是引領眾人去一個未知地方的能力。


換了你我,在當時能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嗎?戰略高明與否,可以理論推導。但是每個人帶兵的人,都受制於他面臨的實際情況,不是所有的高明戰略都可以實施的。

其實緊接著,出主意的李密也遇到了一模一樣的情況。楊玄感兵敗之後,李密加入了瓦崗軍,也就是評書中說的瓦崗寨。當時也有人建議他西入關中、佔領長安,這回輪到李密來嚐嚐這個兩難的滋味了。

李密說,“君之所圖,僕亦思之久矣,誠為上策。” 你說得很對,我也這麼想,這是上策。但是話鋒一轉,李密又說,“我之所部,並山東人,既見未下洛陽,何肯相隨西入!”我帶領的部下,都是山東人啊(當時的山東是指河南、山東一帶),我連洛陽都沒能打下來,他們哪裡肯跟我一起西入長安呢?

你看,李密的顧慮和楊玄感是一樣的。主將受制於部下,戰略受制於現實,想法再高明也沒有用。最後李密也和楊玄感一樣,兵敗在洛陽城下。

不光是楊玄感和李密,因為士兵故土難離,造成局勢突變的例子還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隋煬帝本人。

隋煬帝把天下搞亂之後,就跑到江都,也就是揚州去醉生夢死,躲起來了。他身邊的禁軍官兵大多是關中人,在揚州待久了,就是想回老家,就和隋煬帝爆發了尖銳矛盾。

最後,這些人在宇文化及的帶領下,發動政變,殺死隋煬帝,然後全軍北返。你看,連皇帝的權威都沒有辦法扼制部下這種故土難離的思鄉情緒,更何況其他人?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就是幾百年後的李自成。

明朝末年,也是天下大亂。李自成在1643年打下襄陽之後,朝廷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還手之力了。當時,李自成手下的牛金星就給他說了一個最佳選擇,直接從襄陽往北進攻北京。

但是李自成沒有聽,他要回關中。要知道,這個時候的關中,已經不是隋唐時候的關中了。環境破壞嚴重,人口稀少,而且剛剛遭了旱災,要不李自成為啥要起義呢?這個時候的關中,已經沒有那麼重要的戰略價值,更不是可以當都城的地方。

那李自成為啥要回關中呢?還是那個原因——李自成自己老家是關中,他手下的人,尤其是高級將領,基本也都是關中人。仗打勝了,人心就思歸了。

李自成回到關中之後,就開始稱帝、封官,準備就在西安待下去了。即使是後來打下北京,李自成好像也沒想在北京長待。把明朝的官員吊起來打,名義是追贓,實際就是要錢。然後把在北京搜刮的金銀財寶,大車小車地運回關中。當時吳三桂和清兵就要聯手了,大敵當前,李自成不是整軍備戰,而是忙著往老家運錢,這肯定不是要在北京長待下去。

也許,這是李自成自己的想法,也許,這也是李自成被部下裹挾的不得已。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那怎麼解釋那些能夠帶領部隊遠走他鄉的領導呢?比如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他們就是從山西太原起兵,然後進入陝西,佔領長安,最後奪得天下。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李淵起事的三萬人馬,是防備突厥的精銳正規軍,組織性、紀律性和普通的流民肯定不一樣,好帶得多。

第二,李淵李世民父子,是北周的“八柱國”之後,也就是所謂的關隴集團中人。他們起家的地方就是關中、長安,在關中地區有深厚的人脈關係。所以,回長安,對他們來說就是回老家。

所以你看,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總覺得人可以選擇戰略。但是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往往是反過來的,是戰略在選擇合適的執行人。

這就要說到一個詞——領導力。

因為互聯網帶來的企業組織變革,原來的很多管理學理論往往都不再適用。但是“領導力”這個學科,現在反而是越來越熱,為啥?

就是因為商業環境,進入了高度不確定的時代。一個企業組織,它的資金、規模、資源、戰略,哪一樣都不是必勝的保證。這個時候,團隊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一個看起來靠譜的目標,領導人如果沒有強悍的領導力,不能帶領團隊齊心協力往前走,一樣沒戲。反過來,一個看起來不靠譜的目標,領導力過硬的團隊,沒準也能打出一片天地,異軍突起。

這一代創業者,和中國古代的那些將領,面對的情況是一樣的。最終的結局,不取決於你明智不明智,有沒有高明的戰略。而是你能不能說服你的手下人,擺脫原來惰性和感情,相信你的判斷和選擇,跟著你往黑洞洞的陌生地帶一起進發。

關於領導力這個詞,我見過最好的定義就是——

領導力,是引領眾人去一個未知地方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