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我退出了微信群聊”:沒必要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裡

前幾天在上網上看到有人提問:為什麼現在的人很難感覺到快樂?

下面的一個留言至今給我很深的印象:

“因為,我們總是把時間浪費在了別人的生活裡”

很多人都是模仿著別人生活的模式,進行著自己的生活

北大教授徐凱文教授指出:

現代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好像是為別人活著,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1

《無問東西》裡,梅貽琦一句話道出了生活的真諦,享受的本質,源於真實

——“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凌晨三點,我退出了微信群聊”:沒必要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裡

我們自認為自己的圈子很廣,加入各種群聊,並且努力融入其中,想要尋求一份認同感,甚至覺得認識的人越多,自己的生活就更加真實

看著別人發各種朋友圈,自己也跟著發一段;

看著別人戀愛結婚,自己也開始尋求另一半;

看著別人打扮時尚,自己也要走不尋常路;

看見微信群裡好友無數,能打開視屏聊十分鐘以上的好友很少很少......

於是,便退出了群聊,一遍又一遍地刷著朋友圈......

問過自己無數次,這些東西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真實嗎?

其實,之所以我們會覺得很累,並非生活太過於苛刻,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自己把快樂拒之門外

2

凌晨兩點多,你翻著手機,打開微信,無數個紅色的99+刺激著眼球

再次打開群聊,看見的還是求團幫忙砍價的小程序和一大堆無用的鏈接,頓時讓你感覺索然無味

於是,點擊屏幕右上角,拉到最下方,按下“刪除並退出”,一系列的動作很嫻熟,一時間感覺這個圈子清淨了很多

“凌晨三點,我退出了微信群聊”:沒必要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裡

那麼,你是第幾次,按下“刪除並退出”的鍵?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不再取悅別人,從別人的世界中走出來

你要知道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劇本,不是父母續集,不是子女的前傳,不是朋友的番外篇

喬布斯說:

不要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別別人的生活裡,你們的時間有限;

不要生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被條條框框,束縛牽絆;

不要讓他人的觀點發出來的噪音,淹沒你內心的呼喊。

3

中國人愛社交,這是一件眾所周知的事,中國俗語裡常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微信通訊錄的長度彷佛就是出門在外的底氣

大部分人在潛意識裡,都習慣把一個人當作潛在的資源

其實真正能幫到你的,少之又少

朋友向我傾訴,她很喜歡交朋友,只要是關於社交之類的活動都會參加,微信裡雜七雜八的朋友加了很多

他自認為他的關係網很大,有點朋友滿天下的感覺,而一次生病住院,中途治療費用不夠了,需要找朋友幫忙,一個個電話打出去後,再沒了下文......

“凌晨三點,我退出了微信群聊”:沒必要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裡

有人說:成長是加法,而成熟是減法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擁有越來越多的東西,於是就什麼都想要

可越來越發現,其實精簡的人生,反而更加清爽,少了很多壓力和束縛,走起路來,才更加輕鬆

當你慢慢退出那些無用的“社交”時,你可能慢慢成熟了,總之你要知道,無用的社交只是你掩藏無趣生活的一種手段

4

與其在微信群聊裡做一個活著的“殭屍”,還不如干乾脆脆地退出去,而那些不好意思退出的群聊背後,藏著無數一次性的人際交往

說真的,人這一輩子,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從陌生到熟悉,最終又迴歸陌生

“凌晨三點,我退出了微信群聊”:沒必要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裡

簡淺寫過一篇文章,叫《有種關係叫:刪了微信即是永別》寫到:

“曾經我們會收藏一封又一封手寫的信,後來我們抄寫一條又一條手機內存滿了存不下的短信,現在我們不刪除每一條聊天記錄,必要時還可以關鍵詞搜索。

後來,搬家時,信一封又一封丟了。

後來,換手機時,短信一條又一條沒保存住,抄寫的本子也隨多年前的信不知去了哪裡。

後來,我們輕輕劃一劃指尖,幾百條語音幾千條對話瞬間消亡,甚至,那個人自此消失。”

有人說,每個人的一生大概會遇到兩萬七千人,但能在我們身邊的,往往只有兩三個

因為那些長期駐紮在通訊錄裡幾年不說話的人,註定只是你的匆匆過客

刪掉沒必要的群聊,放下手機,因為我們的一生圈子不會太大,有父母伴侶和幾個知心朋友足以

關注“蟻后生活”,“明天你好”給你分享不一樣的生活感悟,願你我的明天更加美好!

“凌晨三點,我退出了微信群聊”:沒必要把太多的人請進生命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