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養老的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活到七十就算是高壽了。而關於白叟,自古以來就有養老和敬老的傳統。唐朝時,到了六十歲,便是法定的革除賦役的年歲。而關於一些高壽者,國家還有專門的養老規則。唐朝規則,八十歲以上的白叟,能夠選一個侍丁。侍丁的人選,先從後代中選擇,若無後代,就從近親中選定,再不然就從外面選。侍丁能夠享用國家給予的一系列優點,其間最重要的便是能夠革除徭役。

在古時,革除徭役仍是挺吸引人的。其時,一般人交納的項目為租、庸和役。租即為田租,庸則是用布和絲交納。這兩樣是用食物和錢銀交納,而最令人們頭大的,仍是徭役。每年都要抽出一部分時刻,為官府免費服兵役和力役。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若是到某個當地服兵役或力役,一來一往常常就好幾個月,誤了耕耘不說,勞民傷財更是不在話下。能革除徭役,關於侍丁來說,已經是天大的優點了。

唐朝的規則,八十歲以上的選一個侍丁,九十歲以上的選兩個,若是百歲白叟,則能夠選擇五個。為了讓侍丁專注伺候白叟,朝廷就革除了他們的徭役。這麼一來,人人搶著當侍丁,白叟們天然不愁沒人伺候了。


古代人是怎麼養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