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空中課堂”建設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聊城新聞網訊 2783節優質課程資源,超過500萬次網絡瀏覽量,78.5萬人次有線電視、網絡電視觀看量,122節課入選山東省精品課程,100節課入選全國精品課程……一個個數字生動記錄了我市“空中課堂”建設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自2月10日起,為確保疫情期間“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兩個多月來,我市因地制宜開展中小學線上教學工作,實現了讓學生在家“安心學、有效學”。

  線上服務全面覆蓋

  “父母都上班,老人在家照顧孩子,線上教學不會操作怎麼辦?”“孩子自律性差,把手機、電腦給孩子,玩遊戲怎麼辦?”“長時間用手機、電腦觀看課程,對孩子視力有影響怎麼辦?”“農村地區,有些留守兒童家裡沒有電腦,老人不會操作手機,怎麼辦?”在開展線上教學前,很多家長存在這些疑問和顧慮。

  為確保我市“空中課堂”建設取得實效,市教育和體育局組織專門力量,對線上教學播放渠道、覆蓋範圍進行了多次調研、摸底。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依託山東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虛擬開通了聊城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對接廣電、移動、聯通、電信等四大網絡運營商,為廣大師生提供了電視直播、網絡點播等多種學習資源獲取渠道,供師生自願選擇。為確保線上教學兜底線、一個不能少,各級教育部門積極發動社會力量,為不具備線上教學條件的學生贈送了電腦、手機等設備,讓全體學生都能在家安心學習。

  在整個線上教學開展工作中,我市始終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優質且免費,保證線上學習的渠道是正規優質的,不允許收取任何費用;二是覆蓋面要廣,提供儘可能多的途徑,讓全市中小學生都能進行線上學習;三是電視收看收聽為主,考慮到保護學生視力,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提倡以電視收看收聽教育資源為主要模式。這些做法打消了家長的顧慮,促進了線上教學的有效開展。我市線上教學經驗也被新華社、半月談、中國教育報等進行了宣傳報道。

  課程內容全面豐富

  我市“空中課堂”課程內容豐富多彩,不僅有學科知識講授,還有音體美活動、心理健康輔導、道德法律知識科普等。特別是針對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很多老師將社會大課堂與線上小課堂緊密結合起來,給學生們上了一節節愛國主義課、衛生知識課等。

  同時,市教育和體育局積極獲取新華社《中小學生德育學堂》、山東教育衛視傳媒中心《同心戰“疫”防控知識小課堂》等視頻資源,還聯合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共同搭建了市級心理服務平臺,邀請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心理專家錄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教育視頻課。為加強青少年加強心理防護,這些優質視頻資源都納入中小學推遲開學期間市級線上教學課程計劃,與中小學線上課程一併播出。

  同時,我市“空中課堂”還原學校真實教學生活,每天每晌穿插不同的大課間活動和自習課,促進學生勞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延遲開學10周時間內,我市已錄製2783節優質課程資源,全市中小學生利用互聯網+網絡平臺瀏覽課次數超過500萬次,利用有線電視、網絡電視等觀看量達到78.5萬人。122節課入選為山東省精品課程,100節課入選為全國精品課程。

  管理指導全面跟進

  線上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學習環境、組織方式、教學關係、管理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為確保課程效果,市教育和體育局超前謀劃,認真部署,明確了各級責任分工。

  市、縣基礎教育科負責指導、組織初中和高中畢業年級開展網絡教學、線上答疑等學業指導,以及小學及中學其他年級的假期生活指導。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特點,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組織開展繪畫、微視頻、徵文、研究性學習、創意作品製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市、縣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管理科室負責指導幼兒園、職業學校的假期生活指導工作,鼓勵開展親子交流、經典閱讀、文體活動、影視賞析等活動。市、縣教研室負責制定計劃並組織教師錄製、篩選課程,各級教研人員、特級教師、齊魯名師、水城名師、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應主動承擔相關任務。市、縣電化教育館負責平臺支撐協調,組織提供指導應用服務。縣和學校電化教育及教育裝備部門通力配合,做好技術服務、應用指導,並盡最大可能優化學校信息化水平。

  同時,市教育和體育局及時調度各縣(市、區)、各學校線上教學聽課效果,及時聽取反饋意見和問題,並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停課不停學”問卷調查,全面瞭解線上教學開展情況,進一步做好學校正式開學的科學研判和教學銜接工作。

  4月15日,全市高三學生已正式返校,從線上轉到線下,回到了久違的課堂。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學習,都是為了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期盼全體學生返回校園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記者 郝川 通訊員 秦雪)

<code>齊魯晚報聊城單身相親俱樂部
聊城人自己的實名認證相親平臺
微信搜索公眾號:聊城相親吧(ID:lc-xqh)
關注並註冊資料,即可相親/<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