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七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嘉賓王立群點評:朱熹是理學大家。他寫這首詩的目的,是想用最通俗的語言,去講述一個大家都願意聽的道理。朱熹寫的是他門前有一個方塘,這個方塘並不大,只有半畝。但是這個方塘特別好:一是它有天光雲影的倒影,特別漂亮;二是水特別清。寫到這個地方,他提出了問題:為什麼這半畝方塘,既能看到天光雲影的倒影,又能如此清澈呢?這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這個方塘。他其實講了一個道理:讀書要想讀好,一定要廣泛地、廣博地、持續地閱讀。由此,你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得到新知。讀書相當於有了“源頭”,你的靈感和領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但是這個深刻的道理,朱熹並沒有直接講出來,而是採取了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寫一首詩,表面上這是一首寫景詩,實質上是一首哲理詩,讓人來領會。朱熹用最通俗的方法,傳達了一個比較深奧的道理。這是朱熹這首詩出名的原因。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七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嘉賓酈波點評:其實王老師講的這個觀點,與錢鍾書先生的觀點類似。錢鍾書先生評價過宋詩言理,講道理,就應該用一種特別淺顯的方式講出來。不光朱熹,蘇東坡所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是一樣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