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爐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繼續宅家講故事,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甘肅天水老百姓情有獨鍾、樂此不疲的“罐罐茶”。


甘肅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爐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地處陝甘三省交界處的天水古城,是甘肅省的東大門,它北依黃土高原,南靠秦嶺山脈,渭河水穿城而過,四季分明的氣候,讓古城有著“隴上小江南”的美譽。

古城始建於先秦時期,到了明代逐漸演變出東關、大城、中城、西關、伏羲城五座城池,形成了“五城連珠”的獨特格局。


甘肅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爐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如今只保留了伏羲城和西關兩座城池,成為天水這座千年古城璀璨文化和輝煌歷史的見證。

很多人每次回到家鄉,總要喝上一口惦念已久的罐罐茶。一個火爐子,一隻曲曲罐,配上本地的三泡臺,便湊成了古城人最愛的“熬”罐罐。


甘肅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爐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它品嚐的味道是先苦後甜,這實際上也是天水人的性格,苦盡甘來。喝茶的同時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熬到濃釅至極的茶,融進了所有的艱澀。此時,加入一顆冰糖,就會被甜蜜包圍。古城人的處世之道,就在這一杯沸騰的醇香裡。


甘肅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爐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天水人卻對罐罐茶情有獨鍾,樂此不疲。早在唐宋,我國已有濃厚的飲茶習慣,而北宋最大的茶馬交易口岸管理機構之一的茶馬司就設於秦州(今天水)。而罐罐茶源於何時現已無從考證。罐罐茶文化是好客的禮儀。它具有一次茶量少,茶香四溢,味道濃厚的特點。

在天水,有“寧肯一天不吃飯,不可一日無此君”的說法,大家對“罐罐茶”的偏愛可見一斑。據陸羽的《茶經》載:“其沸,如魚月,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這種頗具情趣,又極富古韻的煮茶法,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了,已經被淹沒在各種泡茶中。現在只有天水和粵、閩等地方,還“頑強”地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煮茶法,被譽之為“功夫茶”,在現今躁動的社會環境下,殊為難得。

罐罐茶所用茶葉都是外地茶,大多不是名茶,都是些幾十元一斤的茶葉。在以前人們喝茶用的都是火盆。在一個已經廢棄的鐵臉盆裡裝上熾熱的炕灰或者灶灰,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火盆了。現在人們通常用的是火爐,在天水一些街道的罐罐茶店裡,常擺放的是一些蜂窩煤爐子,用起來乾淨、整潔。


甘肅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爐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在天水,罐罐茶已像柴米油鹽一樣,走進千家萬戶,融入了生活百態。來人客去的支應,紅白喜事的應承,親朋好友的招待,紅顏知己的談心,都用罐罐茶架起橋樑,營造氛圍。甚至於在晨起時以它為早點,午困時用它以解乏,無聊時以它來排遣,孤獨時拿它以消愁。

當地人講,這個罐罐茶也能體會出咱們天水人的性格里面的“熬”,能夠把什麼東西都熬出滋味來,古城有伏羲文化、有三國文化,各種文化教會的這麼一個地方,其實大家都得去學會熬這麼一個字,就像熬這個罐罐茶一樣,我們能熬得住,我們就能夠守得出,我們就能創造出來。


甘肅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爐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守得住就創得出,就像這杯茶,入口苦澀,卻終有回甘。水與火在一層黑瓦罐間相融,就像從未把文武分家的古城人,在溯源中厚積薄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