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炉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继续宅家讲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甘肃天水老百姓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罐罐茶”。


甘肃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炉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地处陕甘三省交界处的天水古城,是甘肃省的东大门,它北依黄土高原,南靠秦岭山脉,渭河水穿城而过,四季分明的气候,让古城有着“陇上小江南”的美誉。

古城始建于先秦时期,到了明代逐渐演变出东关、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五座城池,形成了“五城连珠”的独特格局。


甘肃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炉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如今只保留了伏羲城和西关两座城池,成为天水这座千年古城璀璨文化和辉煌历史的见证。

很多人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喝上一口惦念已久的罐罐茶。一个火炉子,一只曲曲罐,配上本地的三泡台,便凑成了古城人最爱的“熬”罐罐。


甘肃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炉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它品尝的味道是先苦后甜,这实际上也是天水人的性格,苦尽甘来。喝茶的同时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熬到浓酽至极的茶,融进了所有的艰涩。此时,加入一颗冰糖,就会被甜蜜包围。古城人的处世之道,就在这一杯沸腾的醇香里。


甘肃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炉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天水人却对罐罐茶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早在唐宋,我国已有浓厚的饮茶习惯,而北宋最大的茶马交易口岸管理机构之一的茶马司就设于秦州(今天水)。而罐罐茶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罐罐茶文化是好客的礼仪。它具有一次茶量少,茶香四溢,味道浓厚的特点。

在天水,有“宁肯一天不吃饭,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说法,大家对“罐罐茶”的偏爱可见一斑。据陆羽的《茶经》载:“其沸,如鱼月,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这种颇具情趣,又极富古韵的煮茶法,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了,已经被淹没在各种泡茶中。现在只有天水和粤、闽等地方,还“顽强”地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煮茶法,被誉之为“功夫茶”,在现今躁动的社会环境下,殊为难得。

罐罐茶所用茶叶都是外地茶,大多不是名茶,都是些几十元一斤的茶叶。在以前人们喝茶用的都是火盆。在一个已经废弃的铁脸盆里装上炽热的炕灰或者灶灰,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火盆了。现在人们通常用的是火炉,在天水一些街道的罐罐茶店里,常摆放的是一些蜂窝煤炉子,用起来干净、整洁。


甘肃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炉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在天水,罐罐茶已像柴米油盐一样,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了生活百态。来人客去的支应,红白喜事的应承,亲朋好友的招待,红颜知己的谈心,都用罐罐茶架起桥梁,营造氛围。甚至于在晨起时以它为早点,午困时用它以解乏,无聊时以它来排遣,孤独时拿它以消愁。

当地人讲,这个罐罐茶也能体会出咱们天水人的性格里面的“熬”,能够把什么东西都熬出滋味来,古城有伏羲文化、有三国文化,各种文化教会的这么一个地方,其实大家都得去学会熬这么一个字,就像熬这个罐罐茶一样,我们能熬得住,我们就能够守得出,我们就能创造出来。


甘肃天水的罐罐茶,在火炉上煮的茶,真正的“功夫茶”


守得住就创得出,就像这杯茶,入口苦涩,却终有回甘。水与火在一层黑瓦罐间相融,就像从未把文武分家的古城人,在溯源中厚积薄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