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變幻說廬山

公曆二0一七年八月,餘緣濟廣線南下,晚抵廬山之麓。次日,換乘景區巴士至牯嶺鎮。“牯嶺”者,疑為英文“cooling”之音譯,其意涼爽也。歲在八月,山下酷熱難耐,山上則涼如初夏秋半,至此暑氣盡消矣。

風雲變幻說廬山

是日,從巴士師傅之議,由遠及近遊覽了電廠大壩、大天池、仙人洞、花徑公園等名勝。

天池多獼猴,遊人常以果蔬逗之,是以不畏人,或昏然小憩,或危立凝視,或竄躍嘻戲,怡然自得。自天池東行二里許至仙人洞。仙人洞亦名“佛手巖”,其狀如掌,洞闊可百平。

昔年,毛公題曰:“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風雲變幻說廬山

仙人洞因之聲名大噪。出洞左行有明太祖敕建之御碑亭,內置御製周顛仙傳碑,碑石斑駁,莫能辨識。憑亭北眺,九江一覽,江流茫茫,氣勢恢宏。再東北去為花徑公園,系大林寺舊所。白詩《大林寺桃花》,即詠於此。“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氣候所致也,亦為廬山涼都之佐證。“花徑”二字傳為白居易手書,然筆畫僵直,形神呆滯,似不可信。其旁有湖,狀如提琴,故名“如琴湖”,建於一九六一年。湖畔峰嶺圍抱,林木蓊蔚,天藍水綠,足以養心。湖東大林路旁有飛來石,兩石相疊,上石翼然,李四光先生以為冰川遺蹟也。

風雲變幻說廬山

至牯嶺街,已是中午。小酌後,遊覽了別墅群。廬山別墅眾多,多為近代它國人建,異域情調,迥然有別,妻言與鼓浪嶼相類。其舍依山傍水,參差錯落,幽深靜謐,其中當屬“美廬”為著。是墅為英人蘭諾茲勳爵所建,一九二二年轉讓給巴莉女士,巴莉與宋氏交厚,後將其贈予宋氏,蔣氏愛之,賜名“美廬”。美廬曾為蔣氏夏季官邸,國民黨圍剿紅軍計劃、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對日全面抗戰等令均從此出。然,機緣不巧,時逢美廬修繕,暫停開放。自牆外觀之,古木森森,粗可合抱,屋舍掩映其間。由此東南里許,為廬山會議舊址。小樓兩層,外觀方正,約八百平,原名“廬山大禮堂”,系國民黨黨部於一九三五年興建。一九五九年,著名之“廬山會議”(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在此召開,會議始論糾“左,終成反“右”,由“神仙會”開成了“批鬥會”,令人扼腕。廬山乃中國波詭雲譎、風雲變幻現代史之見證。滄海桑田,撫今追昔,心潮難平。

風雲變幻說廬山

是晚,宿牯嶺。落照盈山,雲行嵐繞,清風徐來。俄而,暝色四合,街燈綻彩,遊人絡繹。

次日,早起直奔三疊泉。今人有“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極言其為匡廬第一勝景也。三疊泉地處廬山東南五老峰下之九疊谷,並非太白吟詠《望廬山瀑布》之瀑。對此,餘稍感詫異。究其因,概此瀑發現較晚,李太白、朱文公失之交臂,亦為此瀑之不幸也。

山行二十里,沿途多杉木,似長槍列戟,別有韻致。換乘景區有軌電車至瀑旁,然後徒步盤旋而下,谷深階陡,雙股戰慄,幾欲捨棄,忽聞激流轟響,空谷迴轉,三疊泉赫然在望,一疊直垂,二疊蜿蜒,三疊高壯,飛流急湍,噴雪吐霧,直瀉碧潭。

風雲變幻說廬山

三疊泉南行三里至五老峰,其峰頂為埡口所斷,視之如五翁坐禪,因名“五老峰”。至則天陰欲雨,猶豫不定,問諸遊客,曰山腳稍難行,上則平緩矣。遂鼓勇拾級而上,竟至峰頂。其五峰相挽,山徑以連,山峰尖削欹立,頂多怪石,嵯峨峻嶒,如鷹喙狼牙,峰周無憑欄,俯視深幽,險峻驚懼。是時,雨霧霏霏,雲飛煙走,四望混沌,方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味也。

風雲變幻說廬山

人言含鄱口景勝,霧濃,憂登之亦無所見,未至;白鹿洞書院、陶淵明紀念館、周敦頤紀念館亦未至。途經植物園、蘆林湖。廬山植物園為胡先驌、秦仁昌、陳封懷三位先生於一九三四年創建,三人系中國植物學界之泰斗,是為“三老”,逝後葬於此,亦是良歸。不意陳寅恪先生亦葬於此。時譽陳寅恪為“公子的公子、教授的教授”,於史學、語言學、古典文學造詣頗深,是學貫中西的大儒。蘆林湖亦系人工湖,建於一九五五年,毛公曾多次暢遊,電影《廬山戀》亦曾於此取景,湖水清澈,山色倒影,是一休閒佳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