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賢季札周遊中原之旅見聞

前544年,始通中原未久的吳國派大夫季札出訪。季札此行第一站是魯國,他會見了魯國執政大夫叔孫穆子(叔孫氏,名豹,諡穆),非常欣賞對方。

季札隨後對叔孫穆子提出了一番個人忠告,他說:"恐怕不會得以善終!因為您崇尚善良卻不能選拔賢人。我聽說君子之責主要在於擇人而用。您是魯國宗卿,主持國家政務,若不能謹慎地舉拔賢人,又如何勝任得了呢?將來必將因此蒙禍!"季札與叔孫穆子初次見面便說對方不得善終,看來古人說話真是直爽啊!

春秋大賢季札周遊中原之旅見聞

觀周樂

諸侯各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各不相同,比如杞為夏之後裔,所以杞國保留了一些夏朝的禮儀和制度,而宋承殷祀,所以宋國保留了一些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前563年,晉平公在宋國首觀傳自商代的《桑林》之舞,竟被嚇得不輕,回國的路上因此生了病。可見即便同在中原大地,各國自上古以來所承襲的風俗禮儀也有不小差異。而虞、夏、商、週四代之樂舞,則盡由周室授之魯國,一系列上古樂舞只在魯國可得遍覽。吳國雖久不與中國通,但畢竟出自周宗血脈,對中原文化至少也是大體知曉。季札到了魯國,也就理所當然提出欣賞周樂的請求。

春秋大賢季札周遊中原之旅見聞

魯國首先呈上《周南》與《召南》,也就是今天《詩經·國風》中的兩首,當時以樂舞的形式演奏給賓客欣賞(以下皆類)。歌畢,季札讚歎道:"美哉!始基之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意思是"美啊!周王一統天下之基始奠,但大業尚未完成,百姓雖辛勞而無怨。"

接下來是《邶風》、《鄘風》和《衛風》,季札評論道:"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意思是"美好而深沉!憂愁而不困惑。我聽說衛康叔和衛武公便是這樣的品德,這就是《衛風》所欲表達的吧!"

為其演奏《王風》(周室洛邑王城之樂曲),季札感嘆說:"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意思是"美啊!思慮而無所恐懼,大概是周室東遷之後所作吧!"

為之歌《鄭風》,季札說:"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意思是"美啊!但多男女瑣碎之事,看樣子百姓不堪忍受,這大概會是鄭國先於其他國家滅亡的原因吧!"孔夫子也說"鄭聲淫",要"放鄭聲",意思是鄭國樂舞多關男女之事,屬靡靡之音,應予拋棄。

繼而歌《齊風》,季札說:"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意思是"美啊!氣勢恢弘,這是大國之聲啊!堪為東海諸國之表率,大概是姜太公的國家吧!其國運不可估量啊。"齊國是姜太公呂尚的封國,自西周初期立國一直由太公後人掌國,史稱"姜齊",直至前386年齊國田氏貴族取代呂氏而為"田齊"。

歌《豳風》,季札說:"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意思是"美啊,浩蕩而博大!歡樂而不失度,大概是表現周公東征吧!"周初有管、蔡之亂,周公旦東征三年平定叛亂。

歌《秦風》,季札說:"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意思是這就是所謂'夏聲',來自西方的聲音。夏者大也,大到了極點,當屬周之舊樂!

既而歌《魏風》,季札說:"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意思是美啊,宏大而婉和,艱難而流暢,以德輔之,則為明君。

歌《唐風》,季札說:"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其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意思是思慮幽深,大概是描述堯之後裔的生活吧,不然,怎麼會有如此深遠的憂思呢?若非美德之後,又誰能如此?

歌《陳風》,季札說:"國無主,其能久乎!"意思是國無君主,國運難以持久。五十多年前,陳國曾亡於楚莊王之手,後雖復國,卻成楚之附庸。

自《鄶風》以下,季札未作評論。

及至《小雅》,季札復言:"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意思是美啊,追思文、武之德,而無叛逆之心。雖有怨恨,而不言說。周德漸衰,而遺民猶在啊。

歌《大雅》,季札說:"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意思是廣大和樂啊!樂曲雖抑揚頓挫,而其主旨則正直無屈,展現的正是文王之德啊。

歌《頌》,季札說:"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悉,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看樣子季札非常喜歡《頌》之樂曲,用了大段篇幅來讚揚它,其大意是:極致啊!正直而不倨傲,婉轉而不屈撓,親近而不逼近,居遠而不離心,遷流而不混亂,反覆而不厭倦,哀而不傷,樂而不荒,常用之而不匱乏,雖寬廣而不張揚,常施捨而不浪費,雖索取而不貪婪,靜而不止,行而不蕩。五音調和,八風平順。節奏有度,樂器有序,正如同盛德之人所具有的特徵。

繼而,魯人為其表演《象箾》與《南籥》兩首樂舞,季札說:"美啊!然而有所遺憾。"《象箾》與《南籥》是頌揚周文王的,文王時期天下尚未一統,所以季札說"猶有憾"。

繼而舞《大武》,季札說:"美啊!周朝的盛德,大概就是如此吧!"《大武》頌揚西周開國君主周武王,季札因此稱之"周之盛也"。

舞《韶濩》,季札說:"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

"意思是如聖人之弘大,但包含慚愧,即便是聖人也有所為難。《韶濩》是商湯之樂,季札此言有可能指商湯伐紂為以下犯上,故有所慚愧。

舞《大夏》,季札說:"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大夏》是禹之樂,季札的意思是美啊,勤勞而不自以為有德,若非大禹,誰又能做到呢?

舞《韶箾》,季札說:"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韶箾》是舜之樂,季札的意思是偉大啊,德之至極!就像上天無所不覆蓋,又如大地無所不承載。再大的德行,於此也無可增加了。觀止於此,假如還有其他音樂,我也不敢再請求觀看了。

訪諸子

季札此行主要是因為吳國現任國君餘祭繼位不久,欲加強與中原各國聯繫。觀樂於魯之後,季札就到了齊國訪問。他欣賞齊國大夫晏平仲(晏嬰,即晏子),對他說:"您應當儘快將封邑與政權交還給齊君。無邑無政,才能免除災禍。齊國的政權將要有所歸屬,在未獲歸屬之前,齊國政壇的亂象不會停歇。"晏子聽從季札的建議,通過陳桓子將自己掌握的政權及名下的封邑歸還給了齊君,他也因此而在欒氏和高氏發動的禍亂中倖免於難。

季札離開齊國拜訪鄭國,與鄭國大夫子產一見如故("如舊相識")。季札送給子產縞帶(白色生絹),子產以紵衣(麻所織之衣)回贈。季札對子產說:"鄭國的執政者奢侈,禍亂將因此而生,政權將交到您的手上。先生主政,當謹慎地以禮處事。否則,鄭國將要敗亡。"

季札拜訪衛國,對衛國大夫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等人均非常欣賞,他說:"衛國多君子,國家不會有什麼患難。"衛國果然是諸侯國中留存最久的,直到秦二世時才最終被滅。

季札由衛入晉,中途準備留宿於戚邑。當他聽到戚邑城內傳來鐘鼓樂聲時,說:"怪了啊!無德而變亂,必受誅戮。他獲罪於君而居留此地,害怕還來不及,卻因何而作樂呢?他待在此地有如燕子築巢於帳幕之上,隨時或可傾覆。何況衛獻公尚未下葬,難道可以行樂嗎?"言畢,季札未作停留,徑直離去。原來,戚邑是衛國大夫孫文子(孫林父)的封邑。三年前,衛國政壇變亂,孫氏獲罪被逐,孫林父以其封邑投靠晉國,獲得晉國保護並就此留在戚邑。季札之言傳至孫文子耳中,孫氏暗自警醒,從此終身不聽琴瑟。琴瑟是樂之小者,鐘鼓是樂之大者,不聽琴瑟亦即音樂舞蹈不論大小都不再觀賞。看樣子,孫文子仍算得上聞過能改的聰明人。

季札去到晉國,非常欣賞晉國大夫趙文子、韓宣子和魏獻子,他說:"晉國的政權大概就集於這三家吧。"他同時非常欣賞晉大夫叔向。將要離開的時候,季札對叔向說:"您務必好自為之!晉君奢侈而國多良臣,大夫皆富有,政權將會落入大夫手中。您性格直爽,遇事務必多加思考,以免於禍亂。"

誰是季札

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著名的政治家,吳國國君壽夢的第四子,素有賢名。前559年,也就是季札出訪中原之前十四年,他的哥哥——吳國前任國君諸樊剛剛除喪(他們的父親壽夢去世兩週年),就提出讓位於他。季札表示拒絕,他說:"當年曹宣公死後,曹國國內和諸侯國都不擁擠曹成公,想立子臧為君,結果子臧離開曹國以避讓,以此成全了曹成公。君子稱子臧為'能守節'。您是先君嫡長子,理當繼承君位,誰敢違逆?據有一國,這不是我的志向節操。季札雖不才,但是願意像子臧那樣,不失去自己的節操。"諸樊堅持以國相讓,季札乾脆拋棄家業,跑去野外耕種謀生,諸樊這才作罷。

春秋大賢季札周遊中原之旅見聞

諸樊在位十三年,前548年率軍討伐楚國,戰死軍中,四兄弟中的老二餘祭繼位。季札出訪中原的這一年,是吳餘祭四年。

​上一篇: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