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至,寒風凌冽,瘦了容顏,多了寂寞,更加想家了

又是一年冬至,寒風凌冽,獨自走在寒風中,瘦了容顏,多了寂寞,更加想家了,思念家裡的味道,思念芋子餃的味道。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這天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過了冬至以後,白天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

又是一年冬至,寒風凌冽,瘦了容顏,多了寂寞,更加想家了

冬至《數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所謂“數九”,就是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天氣就暖和了。冬至以後,為了抵抗寒冷、迎接一年新春,古人們將冬至過成了“小春節,更有“冬至大如”的說法呢!而外出工作的我,加緊收尾工作,回家倒計時中。

又是一年冬至,寒風凌冽,瘦了容顏,多了寂寞,更加想家了

冬至的詩歌有哪些?

冬至降臨,冷空氣不斷侵襲,天總是陰沉沉的,也很少有讚美冬天的詩句,可能因為在人們的眼裡冬天的蕭瑟才是真正的主旋律,文人們眼中的冬至是什麼樣的呢?在此摘錄三首,感受一二。

1、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譯文:我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佳節。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

2、《至節即事》——元代:馬臻

天街曉色瑞煙濃,名紙相傳盡賀冬。

繡幕家家渾不卷,呼盧笑語自從容。

譯文:到了冬至節,京城中的天色才剛剛拂曉,濃濃喜氣已經瀰漫京城了。人們互傳名片道賀節日。

大戶人家的繡幕完全敞開著,都在冬至節的時候,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家家趁著冬至,從容地玩耍著。

3、《減字木蘭花·冬至》——宋代:阮閱

曉雲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

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後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

秉燭須遊。已減銅壺昨夜籌。

譯文:早晨雲霧散去,在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從此以後,白天漸長。也望這日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的習俗代代相傳。冬至以後,天氣轉暖,寒意少。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慢慢變短。從今天開始,夜間秉燭賞遊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

又是一年冬至,寒風凌冽,瘦了容顏,多了寂寞,更加想家了

冬至吃什麼?

統稱南湯圓北餃子。冬季是個進補的時節,經過春耕秋收,物質富饒,因地域習慣和物產不同。美食飲食大不相同。

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北京一直流傳著“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中國山東地區一直有著冬至喝羊湯的習慣,冬至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這時人體內寒氣增加,身體抗寒能力減弱,及時喝一些羊湯能滋補身體也能提高人體的抗寒能力,它能緩解冬季體虛,也能增強人體在冬季的抗病能力;泉州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閤家以甜丸湯為早餐……

我記憶中的冬至美食

冬至是個大節,父親早早去市場採購羊肉、豬肉,在家宰殺一隻自養的大公雞。母親做一些應時食品,如

芋子餃等來慶賀這個節日。說到芋餃子,它獨具客家人特色,離開家鄉後,它的味道一直是記憶中家鄉的一種味道。做法簡單:芋頭蒸熟之後,冷卻剝皮。把去皮的芋子放到一個大盆裡,用擀麵杖反覆搗爛,過程中適當加入地瓜粉,增加餃子皮的柔韌性,這是很重要的一道程序。保證加餡兒的時候不破皮,也不能過分添加地瓜粉,太乾就不粘了。這絕對是媽媽的拿手絕活。幹香菇和香蔥是很多客家菜常用的佐料。再加一點白蘿蔔,胡蘿蔔,蝦仁,混在一起剁成餡兒。

除了吃以外,最快樂的過程莫過於一家人圍坐在桌邊,一邊幫忙包餃子,一邊聽大人話家常。可能只有媽媽最擅長包餃子,我們小的都是打醬油,但是這個氛圍和這個感覺特別有團圓的樣子。沒有人玩遊戲,沒有人睡覺,沒有人外出,把這一刻完全給了家人。


又是一年冬至,寒風凌冽,瘦了容顏,多了寂寞,更加想家了

這天晚上,餐桌上很豐盛,一家人團聚,吃著美食。大人喝著自家糯米釀製的米酒,此米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味道甜淡,清香撲鼻,口味甘甜。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後擴散,最後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我們氤氳在甜香的氛圍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