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呂家宅院原系呂德鎮(字靜之)私人住宅,清末建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呂德鎮,字靜之,系晚清貢生,舉孝廉方正,民國初為濟寧縣眾議院副議長,是濟寧城內具有雄厚經濟實力的民族資本家。祖父呂福恆當時已富甲一方,父親呂慶圻亦為貢生,曾是縣議會議員,世居濟寧城內財神閣街。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呂家宅院位於濟寧市市中區(今任城區)財神閣街路北,這座深宅大院,由財神閣路北一直通至文大街路西,樓房瓦舍二百餘間。可謂是樓房無數,連綿不絕。迎面便可以看到門兩旁的石獅子建造得尤其精緻,顯得即威武又霸氣。所以,在民謠中曾經流傳唱道:“摸摸石獅頭,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獅背,好活一輩輩;摸摸石獅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獅腚,永遠不生病,從頭摸到尾,財源廣進如水流”。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宅院的牌匾高高地懸掛於大門中間,清晰地印刻著“呂家宅院”四個大字,整個色調以硃紅色為主顯得絢麗又大氣。讓人不用走進屋內便可感覺出這是一座即富麗堂皇而且還具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人文家園。

宅院為清末年間的建築,它分為三進院落:正宅大門有三個門楹,高臺階上那兩扇紅漆流丹的朱門,為前會客官廳;第二進院落為會見親眷之處;穿過正堂三間,分別有上官房三間,東西配房各三間,均為硬山式建築,頂部覆灰色合瓦,前有廊,後有廈,正房兩側各設通道通往後院;第三進院落為樓院,有兩層堂樓一座,上下均為五個門楹,為重簷硬山式建築,灰色合瓦罩頂,前廊後廈,兩端各設耳廈,東西配樓各三間,與主堂樓搭配協調。宅院西北為花園,裡面有堆土砌石壘築假山,涼亭、環境典雅恬靜,院內種植無數海棠、丁香、女貞等奇花異樹,顯得非常清靜優雅。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呂氏早年在濟寧祖營商業,曾在金鄉縣開設“濟義典”一處,資金雄厚,規模很大,至民國初已具有一百餘年的歷史。隨後在濟寧陸續擴大經營,開設了“義茂”、“義亨”、“義源”錢莊三處。“義平”、“義盛”估衣店兩處。“南義聚”、“東義聚”雜貨棧兩處,“義聚篪”、“義聚勵”洋布、雜貨棧兩處。並與洋商“美孚洋行”訂立合同,包銷魯西濟、嘉、巨、鄆各縣的“亞細亞”煤油、“僧帽牌”洋燭,設立的專櫃為“通義公司”,包銷英美菸草公司的菸捲專櫃為“義記煙公司”。又在小南門外設立“義昌蛋廠”,開辦蛋品加工的出口工業。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將西馬道的“謙吉典”由李姓手中接盤過來,改稱“同義典”,早年還有與王慕周合資經營的“豫豐典”等等。這時呂家已是集工商兼營、土洋皆備,營業項目從典當、錢莊到做衣、雜貨,從進口“五洋”到出口蛋品。從商號的設置,再到接近北城的院門口以南到小南門外。二里多長街的街道各店字號均以“義”字命名,統稱“義字號”,就在當時濟寧城關義字號的商店林立,遍及縣城內外、運河南北,有“呂半城”之稱。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呂靜之自其父謝世後,繼承了全部財產,但他身為官宦後裔,自幼飲甘饜肥,雖然位居十四座義字號商店的全權財東,但他終日呼奴使婢,奢華逸樂,過著安富尊榮的生活,對於商業上的運籌並無作為,以致大權旁落。當時各店的經理、掌櫃形成“諸侯分據”、“獨霸一方”、各自為政的局面。由於呂靜之不善躬親管理,造成了各店掌櫃的割據中飽,加之形勢所迫、軍閥敲詐、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原因,結果弄得一敗塗地,全部商號一齊歇業倒閉。之後呂靜之負債逃亡到天津,他的一切不動產全由“債權團”處理。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1940年呂家宅院被反動組織“一貫道”道首張天然在“債權團”手中買下,那時房屋有一百多間。由此,呂家宅院更姓為張,成為“一貫道”張天然的活動陣地,全國各地信徒在此進進出出,一時熱鬧非凡。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濟寧解放以後,張天然畏罪逃亡四川,後來自殺身亡,呂家宅院便成為了中共濟寧市委駐地。1968年市委遷移新址,這裡作為市委機關招待所,從此呂家宅院的面貌煥然一新。

隨著歲月的流失,現如今,呂家宅院由原先的廣夏百間到現在只剩下原建築的二進院落,成為了濟寧市區裡為數不多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從富甲一方,有“半城”之稱到負債出逃,他經歷了什麼?

後來呂家宅院在翻修時,在當時小花園裡的地下發掘出的不少珍貴的玉器,現收藏於

濟寧博物館,並常年展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濟寧博物館看看。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分享到:


相關文章: